主題:比較適合不在乎親日觀點以及熱愛棒球的觀眾欣賞
無圖示
回應
1F
在此要先聲明,這部影片製作嚴謹,技術與對細節的考究也達到國片前所未有的商業大片規模,工作人員的努力與成果是很值得敬佩的。但是因為我對電影的技術方面是完全外行,這裡只針對這部電影的內容以及說故事的技巧進行討論。



另外我對棒球不是很懂也不是很迷,所以對片中多場如ESPN般忠實呈現球賽場景的熱血感動度也不是很高。這篇文章比較是從一個想要聽好聽故事的觀眾觀點來出發,不牽涉到對運動電影的喜好與評論。如果您是這部影片的愛好者,還請見諒。



接下來就言歸正傳吧!(PS.本文長達約四千字,不喜歡我囉嗦的朋友請自行斟酌囉!)



雖然從預告中我已經知道,這部片必然有著魏德聖導演作品中一貫的親日特色(這次魏導只負責編劇與監製,但是主導性應該還是很強),所以進戲院前已經做好心理準備,希望能盡量不去在意這個特色,只欣賞故事內容,因為我的確想透過這部電影來真正了解嘉農這支棒球隊隊員的故事。



但是實際看過後,還是頗為失望的。



而且我想如果是抱著與我一樣想法而進戲院的觀眾,也會很失望的。



因為,這部片對這支球隊的描述只侷限在各種練習與參加比賽的過程重現等等表象,並沒有個內在核心想呈現關於隊員的主題。而由於編導對這個應該是支撐全劇的主體(片名不是叫”KANO”嗎?球隊及球員應該是影片主體吧?)沒有真正深入的想法與資料挖掘,長達三小時的片長,基本上除了不斷重複球賽運動外,只靠著片尾的甲子園決戰賽製造出全片高潮。老實說,故事說得毫無神采,這是非常可惜的。



關於本片說故事技巧的方面留待下個部份再討論,這裡先談談這部片的內容。



觀眾如果仔細想想影片主要想講的議題,大概會覺得本片畢竟是個以嘉農棒球隊為道具來頌揚大日本治台德政的影片,影片親日的味道實在濃得讓人無法忽視。事實上,片名也許可以改為”偉大的KANO日籍教練與八田與一”。



為什麼呢?因為這部片的主角其實是由永瀨正敏所飾演的教練近藤?太郎,劇中對這個角色的過去、現在、心態、家庭等等,都有著雖然不完善但堪稱完整的勾勒,相信編導應該對這個人物的資料收集下了比較大的工夫。



反觀觀眾看完這部片後對嘉農棒球隊的隊員們會有甚麼樣的了解呢?就私人生活方面,我們只知道主要隊員吳明捷暗戀他的表姊、某位日籍球員父親受傷。其它就完全沒有了!



我們只看到對每個隊員非常表面、在球場上表現的描述。



沒錯!我們知道吳明捷投球投得好、有位原住民球員很會盜壘、有位台籍球員很會打擊、全隊都很拼命很團結。但是我們看不到任何對他們背景的著墨。



這些球員就像是道具一樣,用來呈現出編導想要表達對近藤?太郎以及八田與一的敬意。尤其是眾隊員爭先恐後追著八田與一的帽子跑、必恭必敬地向上呈遞、接受八田與一君臨般地慰勉那一段;還有嘉南大圳啟用時眾隊員跑到岸邊興奮崇拜地迎接八田與一那段,實在是有點太過誇張與露骨了。



我們可以接受編導希望藉著這部可以預期會大賣的影片來加深台灣人對日據時代美好想像的用心(例如影片在一開頭時就迫不及待地藉由一位日軍口中說出:”看來台灣在我們日本統治之下建設得還不錯嘛!”的台詞),畢竟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價值觀。雖然我個人是覺得大概全世界找不到其他國家的藝術創作者會這樣這樣美化一個侵略國、熱衷於宣揚殖民政府的德政了。



不過即使想加入緬懷日本德政的段落,也不必如此犧牲影片的藝術性,在許多片段中將明明應該是主題與主角的球隊隊員降格成為道具。不僅如此,片中甚至還不顧劇情的連貫性,突兀地放了一段類似紀錄片頌揚嘉南大圳的介紹影片與文字。



其實編導不用擔心,現在的中小學教科書中都已經放入八田與一建造嘉南大圳對台灣貢獻的教材內容,台灣人不會忽略這個人的。至於是否當時農民們都像片中那樣歡欣鼓舞感激涕零,也有各種專家研究持不同看法,有興趣的觀眾不妨上網搜尋一下。但是電影畢竟不是史實考究,編導有權利選擇他們要相信的版本。我在意的只是不應該因此而犧牲了劇情與主題。



讀到這裡,也許有些讀者會起反感,認為這種頌揚日本德政的部分只占影片的小部分,影片明明大部分都在強調三族共和成立球隊的美好啊!



我不知道大家是如何從影片中得到這種感覺,我是看完電影後才從影片資料中得知魏導想拍攝這部電影的動機,是想提醒大家不要忘記近藤教練這個人,因為近藤在那個時代能夠偋棄種族歧見、成立一個三族共和的球隊,是很偉大的事(也許這可以解釋為何影片的主角其實是近藤)。



不過從影片中我是覺得近藤教練想藉由這支球隊重返甲子園、一雪前恥的意願相當強烈(他也是經過評估後覺得有希望才這麼做的),當然一切以贏球為優先考量,所以想要融合三族優勢成立球隊恐怕是人之常情。我是不太能因此感受到他的偉大在哪裡,相對地很可惜也就沒辦法感受到三族共和在劇中所佔的重要性。



我個人以為,如果影片的宗旨是真正想呈現”消弭種族歧見的感動與驕傲(影片宣傳中導演的話)”,那應該是在影片的內容中對三族著墨要平衡分配、對三族角色的刻畫深度也要一致,觀眾看了影片後自然會感受到甚麼是”沒有種族歧見的感動與驕傲”。



但是如果一部影片中的主角是日本人、百分之九十語言發音是日語、唯一有內心深度描寫的角色也是日本人、有著正面施惠者形象的角色還是日本人(師母的送飯關懷、八田與一的造福萬民),對其他兩族的角色刻畫都只能面貌模糊、或是愚蠢搞笑。您會覺得這會是一個沒有種族歧見的作品嗎?至少我個人是不太能從這樣的內容與角色設計中感受到編導的目的。



好了,以上已經說了太多關於意識形態影響劇情內容的問題。其實這部電影真正的大問題並不是過分親日的意識形態,我個人認為,這部片最大的問題,是將故事說得毫無神采。



接下來就談談這部片的說故事技巧。



前面已經說過,也許是因為編導對應該是這部片主體的球隊隊員並沒有做深入的描述,所以影片其實是缺乏一個核心主題。光靠對近藤的特寫、對八田與一的歌頌、對”木瓜哲學”的浪漫強調、還有球賽畫面,其實是很難撐起一個長達三小時的劇情的。



也許導演馬志翔的強項是在棒球運動的熱血剪輯,所以劇中出現了極多如ESPN轉播般忠實呈現的球賽與訓練段落,對於不是棒球迷或運動電影愛好者的觀眾來說,就會覺得這些段落有點冗長且失焦。觀影時坐在我旁邊的觀眾睡著了,而我則是在影片進行到一半之後忍不住看了三次手錶。



而本片在故事的進展敘述上是頗為零亂的,我們常常看不出影片中前後場景連結與節奏配置的邏輯在哪裡。



例如球隊隊員在戲院中與人打架,演變成一場佔了極大篇幅的兩校棒球戰,然後大家哭哭啼啼好像世界末日,原因只是因為投手要畢業了、不能贏這場球不甘心。



又例如影片對表姊丈夫以及一個富家小姐做了稍許著墨,但似乎對劇情並沒有任何影響,不知道編導放入這些段落的用意。



此外敘事影像也蠻多是陳腔濫調式的設計,例如鄉親聚集聽球賽廣播、片尾高潮球賽與表姊生產的交叉剪接、日本軍官來到嘉義球場回憶球賽等等。



尤其是高潮球賽結束後,影片不能在投手的受傷悲情與隊友義無反顧的支持後適可而止、讓餘韻停留在觀眾心中,反而讓日本投手在觀眾席上大喊”天下嘉農”、試圖在催淚的球賽後再更進一步煽動觀眾情緒,又畫蛇添足地加上一段輪船上的說教畫面,好像不把這種煽情用盡就無法收手似的。其實這樣卻讓影片中唯一的亮點(決賽中眾隊員的情誼)失分不少,更是非常可惜的。



看完電影回到家時,電視上正撥放著”盲探”與”全民公敵”,看著這兩部作品嫻熟而充滿電影感的敘事手法,對比之下,更會覺得要以電影來說好一個故事,真的不是那麼簡單的。雖然”海角七號”與”賽德克巴萊”的故事也是說得有許多不盡合理之處,但至少還有一些拍得不錯的經典段落,而這部”KANO”大概是三部之中最沒有神采的一部了。



我相信這部電影應該會有著蠻兩極化的評價(就像觀影時我左手邊的觀眾睡著了,右手邊的觀眾卻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_^)。總結來說,這部電影應該很適合不在意親日觀點、熱愛棒球運動電影的觀眾觀賞。

我在這裡提出這部影片在內容與敘事技巧上的問題,絕不是要故意跟大家唱反調,只是以比較高的標準來檢視這部片,畢竟台灣電影想要打入國際市場,還是不能只靠本土觀眾支持的。



這裡另外說個題外話,看到近年來韓國電影不論是在內容或技術上的驚人發展,實在很替台灣電影感到憂心。例如我們在韓片”偉大的隱藏者”以及”第七號房的禮物中”,都可以看到編導極為深刻對普世人道價值的觀點。影片中有深刻的觀點,才能雋永、也才能跨越國族。而台灣的賣座電影中,總是缺乏較為深層的思想面與觀點呈現(去年”總舖師”中的地鐵坑道段落算是難得的片段)。



我們如果以這部”KANO”來作分析,仔細想想,除去棒球電影的熱血與激情外,還剩下甚麼呢?



我們可以舉一些言之有物的名片來做比較。



就運動電影來說,”魔球”中還有主角深刻的人生領悟。”勇者無敵”中更有將經典文學偉大思想融入劇情中的巧思。就算不懂棒球或格鬥,觀眾還是可以心有所感。



而就為日軍說話的電影來說,”來自硫磺島的信”中有深刻的人性描寫,導演克林伊斯威特不需要美化日方,也可以讓觀眾領會平凡人處在戰爭下的無奈。



再就殖民或種族電影來說,”教會”與”盧安達飯店”有人性的正反拉扯,會讓觀眾深思時代對人性的影響。



而”KANO”去掉球賽的熱血激情後,大概只有片尾那一些敘述球員們後續人生發展的字卡,還能留給觀眾一些東西了。但這些東西是我們GOOGLE一下維基百科也就可以知道的資訊啊!



雖說電影是娛樂事業,但總不能忽視它強大的寓教於樂功能。如果別國賣座影片總能引起觀眾的深刻思考,而我們的賣座影片卻總是訴諸觀眾的熱血激情,那台灣的未來不僅是連他國電影揚起的灰塵都追不上,台灣民眾的文化素養、國家的競爭能力都將要遠遠不如人了。



最近才看到一則天下雜誌關於台灣輸出台勞到新加坡工作的報導,心情是頗為沉重的,這也許是我這篇文章會如此囉嗦的原因。有點離題了,就此提筆吧!



如果您是這部影片的支持者,還請包涵。

My Blog:泰瑞莎的文字寓
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355194650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龍00也對此片嗤之以鼻
台巴子,登不了大雅知堂
跟王家衛提鞋都不配
無圖示
回應
3F
其實不懂棒球或對棒球沒興趣的人
電影裡很多細節是看不到
甚至會認為是沒意義的
這是一熱血的運動電影
如過硬要去跟史詩級的藝術電影比
其實不太合適
無圖示
回應
4F
單純回應:魏德聖導演作品中一貫的親日特色這句話。
那賽德克巴萊殺了那麼多日本人是為了表達魏導演想超渡日本的親近之心嗎?
無圖示
回應
5F
再看一遍吧,您真的不了解它背後的意涵
無圖示
回應
6F
有2隊流氓械鬥!輸的大哥將小弟送給贏的一方!
小弟為了一個義字向贏的大哥提出單挑!卻失敗不得不服從!
過了幾年!原本贏的大哥被紅魔鬼打敗,輸的大哥就將小弟討回!
當輸的大哥看到小弟瞬間便痛下毒手把他打到重傷住院!
原因只是因為他曾經跟隨打敗他的老大!
悲慘的小弟在被打的那天為抒發滿腹無奈,不經意哼出前團隊歌!
頃刻間XXOO立即從身邊發出....
身上又莫名挨了好幾拳,中了好幾刀...
小弟...還真是難為...
無圖示
回應
7F
嗯……我只能說……您沒有看懂整個故事,也同時帶著偏見的角度去看。很可惜,害您坐了三個小時。

雖然閣下舉了不少的例子,但把不同的東西,放在同一個天秤上秤,似乎永遠達不到一個平衡點。

而我只舉一個例子,一群日本兵中,有一個曾經是王牌投手的日本兵想來到嘉農,一來追尋當年吳明捷所練習的場地,想看看什麼樣的地方孕育出什麼樣的勇者,二來是希望能擁有當年嘉農不服輸的精神,因為戰爭進入頹勢,明天他們到菲律賓,都有可能一去不回。所以他走出火車站,眼見所到之處一片狼籍。已經沒有1931年嘉義噴水池所帶給人民那樣的榮景了。

如果這部片是親日,這個不到五分鐘的畫面大可剪去。

但閣下,只看到一名日本兵自豪想看看在台灣的建設有多成功。



至於運鏡、分鏡之類的,閣下可能不知道,棒球電影有~多~難~拍。

我看過「魔球」,它是說明如何用最少的錢,達到最大的效益,當然還有不少美職的幕後故事,但它拍棒球的場景,不到四分之一。

棒球電影我從國內看到國外,能達到「kano」的程度,我不敢說沒有,但真的不多。

其他球員著墨的地方可能剪掉了,難不成閣下想要看上下集?

我是不反對啦!
無圖示
回應
8F
樓上說的噴水池場景
不是更顯得日本不能繼續殖民了
所以就不能繼續繁榮了嗎
版主已經說這部片適合不反對親日和喜歡棒球的人看了呀
她已經說她不懂棒球了
她沒有說這部片不是好的棒球片嘛
無圖示
回應
9F
版主沒有看出片中球員與農民與土地聯結的用心
不過至少不是沒看過就亂批評
像那個小肉球
無圖示
回應
10F
如果要帶著偏見 舉目都是歪的
連噴水池不復榮景 都能解釋成沒給他們殖民就不繁榮?
問題是當時就是還在殖民啊

正解應該是戰爭的發動 讓原本較為繁華的噴水池變成不再欣欣向榮,打球的去打仗,原本一心期待一球入魂的投手也得從軍,怎麼看都是再暗批軍國主義
無圖示
回應
11F
如果要帶著偏見 舉目都是歪的
連噴水池不復榮景 都能解釋成沒給他們殖民就不繁榮?
問題是當時就是還在殖民啊

正解應該是戰爭的發動 讓原本較為繁華的噴水池變成不再欣欣向榮,打球的去打仗,原本一心期待一球入魂的投手也得從軍,怎麼看都是再暗批軍國主義
無圖示
回應
12F
哀~~唉~~

每次看完CFS(泰瑞莎的文字寓)的影評,
心中總是止不住一股怒氣,
而且屢試不爽,
為何會如此呢?
無圖示
回應
13F
樓上那是因為你跟她觀點不合嘛
不合就不要看啊
無圖示
回應
14F
我很喜歡看泰瑞莎的文章
可是感覺她這次好像不太敢批評得太直接
不過還是很過癮
無圖示
回應
15F
可以在金穗獎網站上看到這部影片的原始劇本。
劇本中對對近藤的特寫比重沒有那麼重,對台籍與高山族球員的私下生活有稍微多一些的著墨,也對吳明捷與書店女店員間的情愫多了一些描繪。整體邏輯性是比電影成品要好。
對八田與一的兩個歌頌片段劇本中也有,不過如果照劇本的話,片中台語及原住民語出現的比重就會多一些。
有興趣的話請參考http://www.movieseeds.com.tw/upload/goldenharuest_prizer/20110127153213.pdf
無圖示
回應
16F
對於國片的標準 我認為這部片相當有誠意~
是一部水準之上的好片~ 近期內很難被超越
無圖示
回應
17F
扣除棒球、熱血以外

其實這部片根本是媚台+反戰啊!

錠者最後選擇把幸運球留在台灣這塊土地,而不是帶到戰場上。

近藤在甲子園球場上說這裡的土地跟家裡的一樣

搭船的時候日籍球員對著台灣大喊我們回來了

片中某些日人還是對台灣充滿歧視字眼

這些都被說成媚日?

看到別人追捧就說是皇民?

我看有些人才是被黨國主義洗腦甚深吧!


PS.最後甲子園球場上大喊天下嘉農這場景是卻有此事,在網路上也可以找到當初的黑白影像。
無圖示
回應
18F
非常認同版主的見解。攝影、場景、服裝、配樂有到位,情緒醞釀、人物描述、劇本深度還待加強,淪為像史提芬史匹柏的『戰馬』,無法感動人心。近藤教練從頭到尾幾乎都寒著一張臉一號表情,感受不到「愛的力量」。真的是技術問題可以用錢推砌出來,情緒的培養、編劇的水平就沒那麼容易了。而且一定要用這種題材,來表達族群共榮嗎?可參考『辛德勒名單』。
而且,1930年發生的霧社事件,1931年時,這只是一個樣板。
無圖示
回應
19F
昨晚與太太去看完本片後,問她的觀感是普通,也不會看第二次。她不懂棒球,看電影純屬娛樂。倒是有些觀眾看完後很激動的拍手,不同年紀的男女看本片當然會有不同的感受,但至少比春節上映的幾部國片(我不忍心去看,因去年春節看過一部國片後,已成為拒絕往來戶)要好一些。請外國人或住過國外的台灣年青人,來看本片後評價,會更客觀些。
無圖示
回應
20F
值得推薦版主這篇文章,深思人性的深處。
(共2頁)

 第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