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在看《賽德克.巴萊》前要先做功課?
無圖示
回應
1F
在看《賽德克.巴萊》前要先做功課?----by ikki (鳳翼天翔)

(文中有部份《搶救雷恩大兵》、《王者之聲》、《十月圍城》、《變臉》雷)


◎ 前言

先道歉一下,這篇文章可能會顯得很長。年紀長了些,果然就會有更囉唆的傾向。

原本是想等到把《賽德克.巴萊》的上下集都看過,且思緒也都整理好之後,再來寫篇觀後心得的。不過自從上集首播之後,整個 movie板就陷入風暴般的大混亂中,各式各樣的心得文、評論文、史料文、酸文......全都傾巢而出,雖不免有珠礫雜混之憾,但其中確也已有不少內容充實、擲地有聲的好文。到現在,我反而覺得實在不必再寫什麼完整的觀影感想了,反正該寫的、該講的,大概都已經有人提過、說過了,實在不再差我一人。

所以這篇文章所要談的,是一個到現在為止好像還沒看到有什麼明確具體結論的問題,那就是:看《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到底需不需要先做功課呢?


◎ 牛肉麵與壽司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之所以難回答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問問題的人是誰,所以根本沒辦法知道怎麼回應才是問的人所需要的答案。

我當然也可以完全「誠實」地說:「不用做什麼功課啊,我都沒做什麼功課就進去看了,連早就買好的電影小說都忍著到看完電影還出來才開始讀,但我完全不會覺得看不懂啊!」不過事實是:早在當年我在網路上看了魏導的五分鐘試拍片後,我就已經開始會注意和霧社事件有關的東西;而萬仁拍的公視電視劇《風中緋櫻》,我更是每一集都有看。像我這樣的人,在去看《賽德克.巴萊》之前好像真的不必再做什麼功課就可以看得很開心了,但是我相信會問「需不需要先做功課」的人,應該大部份的先備條件都和我不大一樣。

記得前陣子在板上是有看過一篇討論「看《賽德克巴萊》要不要先做過功課」這問題,但是我現在已經找不到了。記得該文中舉了個逯耀東先生吃牛肉麵的例子,藉「最重要的是牛肉麵好吃,至於麵的傳承是怎樣的都在次要」去說明「電影最重要的是本質好看」的道理。在當下我以推文回應「但是如果今天吃牛肉麵的人是個沒吃過湯麵類食物的美國人,甚至是視吃牛肉為禁忌的印度教徒,就算這碗牛肉麵煮得再好,他會覺得好吃嗎?」

我之後有再想了一下,發現自己舉的例子其實並不夠好。如果要用食物來舉例說明的話,「牛肉麵」實在並不是拿來比喻《賽德克.巴萊》這部電影的好例子;因為牛肉麵這項食物在台灣被發明的歷史並不算長久,背後所能蘊涵的意義、傳統都頗為有限。我這樣說並不是有瞧不起牛肉麵的意思,事實上就因為它新,所以它還能很多變,而且能有各式各樣的創新變形求新求變。但《賽德克.巴萊》與其說是一碗牛肉麵,還不如說是一組江戶前壽司套餐:它背後既有著歷史文化的傳承、古典技藝的展現,又具有創新精神的一面,以及追求更高層食文化和大眾認可的期待。

問題是:如果今天吃的人是一個沒吃過壽司的外國人呢?

「我才不吃生的魚!」「那綠色的芥末好辣!」「這飯怎麼有股酸味?」「這只不過是把材料放到飯上面捏起來吧?」「怎麼全是冷的!」

遇到了對於壽司文化或是這種食物根本沒接觸過的顧客,甚至是他的生長文化裡不會吃生食或沒有吃海鮮習慣的人,就算這些壽司做得再好,他能吃得開心嗎?就算壽司師父多用心,去解釋說「這可是黑鮪的血合」「這是鮭兒的鰭邊肉」「這蝦夷馬糞海膽可是沒有用明礬浸過的超頂級貨」「這手捲用的海苔可是剛復育成功的江戶海苔再用備長炭慢慢烤過的」「我這握壽司的手法可是傳說中的小手返一手」,那又怎樣?有沒有搞錯啊!端這種生的冷的東西切切就放著捲著捏著酸酸的米飯,能吃嗎這?

我們當然也可以對這壽司師父說:美味是沒有國界的!顧客是來享受美食的,他沒有義務吃東西前還要做功課!(然後,這位師父大概就放棄江戶前傳統去改做加州壽司了)但是,顧客沒吃過生的食物以至於無法接受壽司,也是壽司師父的錯嗎?

在我看來,《賽德克.巴萊》面對廣大觀眾時的困境,大概比這位碰到外國奧客的壽司師父更甚。因為你看連我這身在台灣的異國人,都能憑著美食漫畫上學來的知識隨口屁出一堆壽司相關,許多人對於壽司這項食物就算沒吃過至不濟也看過聽過,但是身在台灣島上的這兩千三百萬人,對於《賽德克.巴萊》裡所陳述的那群同樣是活在這島上的賽德克人,能稍稍了解或接觸其文化的,不知道有沒有吃過壽司人數的百分之一?

看到這裡,有人大概會覺得我真是扯太多了,講個電影卻在那邊談什麼壽司。但我要表達的其實是個很簡單的概念:大部份看不懂《賽德克.巴萊》或需要做過功課才能看得懂這部片的人,其實就像沒吃過生食就要去挑戰壽司的人一樣,運氣好你可能一試就喜歡,但要能體會出箇中三味之所在只怕是難如登天。


◎ 《搶救雷恩大兵》與《王者之聲》

對此,一定會有人質疑:「那為什麼那麼多傑出的電影都不需要先做功課就能看了,偏偏就《賽德克.巴萊》得要先做功課才能看?」

我覺得,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那些許多人認為「不用先做功課就能看」的電影,大部份的觀眾在開始看之前,早就在不知不覺中做完了「功課」了。

舉個例子吧:在電影《搶救雷恩大兵》的開頭,我們會直接看到一場非常赤裸裸血淋淋的奧馬哈搶灘作戰。在看到任何一位熟悉的演員面孔之前,我們就看到美軍和德軍打得轟轟烈烈。但是請問一下,您自己或是身邊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有沒有哪一位是這時候認不出哪邊是美軍、哪邊是德軍的?或者是在這一整部電影的多次雙方交戰中,有沒有會認不出哪邊是哪邊的情況的?

沒有吧?

而我們在看《搶救雷恩大兵》之前,有必要先做功課,去了解二次大戰的歷史,或是先去了解一下交戰國的文化背景常識嗎?

好像也不用呢!

但是我在板上卻不知道看過多少次有人在抱怨,《賽德克.巴萊》一開始對布農族的出草,看不懂哪邊是哪邊,是在打什麼。

奇怪了,《搶》片裡明明兩邊都是穿現代軍服,拿的武器也都是步槍手榴彈,為什麼我們就不會弄混呢?是因為美軍和德軍的制服不一樣?是因為一邊說的是聽得出來是英文的英文,另一邊是說聽不懂的德文?還是因為德軍隊伍裡一定會有軍官手上或頭上有個反「卍」字,讓我們能一眼認出?

可是《賽》片開頭的這場出草,他們兩邊穿的衣服明明也是不一樣(美術指導邱若龍為了做出區別性,甚至還把布農族那邊的服裝選了於史實地理不合但和賽德克族差異較大的另一部落服裝),且一邊講的是布農族語而另一邊說的是賽德克語,甚至最最明顯的是:布農族這邊的人臉上都沒紋面,而賽德克族這邊有好幾個是臉上有紋面的啊!

發現了嗎?其實《賽》片裡提供給觀眾去分辨的訊息,並不會比別的電影來得少。
問題是,這些「訊息」對於從未接觸過賽德克文化的人,是不具任何意義的。

但是,是誰讓《搶救雷恩大兵》裡面的語言、服裝、標記對觀眾產生意義的呢?

並沒有任何人會要求觀眾在看《搶救雷恩大兵》之前,要先「做點功課」,讀讀二次大戰歷史,了解其文化背景。但是事實上,你我早在看這部片子之前,就已經被教育、戲劇、小說、漫畫......等各式各樣的文化薰染,讓我們不知不覺間具備了觀賞這部電影前的先備知識。只是不幸地,我們在看《賽德克.巴萊》之前並沒能擁有同等程度的原住民文化薰陶。

這些看電影的先備知識,大部份其實都是在不知不覺間累積的。舉另一部電影《王者之聲》來當例子:我們如果沒先做過功課又對那個時代背景不了解,那或許在看到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溫莎公爵把王位讓給弟弟時會很驚訝;但至少在看到電影裡的英國王室時,不會去質疑「那不是國王嗎?為什麼他都不用處理國政?」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大部份的人早就知道英吉利這個在歐洲西邊的島國,他們的王室是虛位的象徵而已。

我們在看到電影中那位醫生是澳洲來的,而對國王堅持他並不是英國人時,我們也不會質疑為什麼一個外國人會住在倫敦又接受英國統治,因為我們大部份的人都知道有個東西叫大英國協;甚至我們還會自動因為這個「澳洲回來」的人物設定,去理解這位醫生的口音、隨性、不拘小節,因為我們不知從何時起,就已經被許許多多的電影電視在腦中建立起「澳洲人」的某種刻板印象了。

而我也從來沒聽過有人抱怨《王者之聲》裡完全沒解釋過希特勒是誰,就突然間有人提到他在歐陸勢如破竹,大伙就如喪考仳了。為什麼這部電影可以這麼過份啊?希特勒這名字亮出來,我們觀眾就有義務要知道他是誰,在歷史上造成了多大的震撼嗎?

但很奇妙地,《賽德克.巴萊》卻會被一些人嫌「根本不知道裡面出現的那些人名是誰」。

幾個例子,有多少人看到「塔道.諾幹」這個名字時,就知道他是誰的?完全是一個聽都沒聽過的名字!什麼?他是起事六社中最大的荷戈社的頭目?啊,還是另一種說法比較容易讓我們知道他是誰啦--他就是電影裡面徐若瑄的爸爸!

當然我們可以說魏導根本沒在影片裡把這人物的重要性或地位表達清楚,塔道.諾幹就這麼突然冒出來了,誰知道他是哪根蔥啊?一位導演有義務讓不明白背景的觀眾照樣能看得懂啊!

不知道魏導會不會想抱怨,怎麼都沒人要求《十月圍城》裡,該先說明清楚那個叫孫文的人到底是哪裡重要了;不然那麼多人就這樣甘心為了他來香港沾個這麼一下醬油而死得那麼慘,真的很莫名呢!


◎ 從語言到文化標記的情感渲染

有時候,身處於某文化圈裡的人,會對該文化圈裡的先備知識了解得更多更深。所以,當我們看到中國古裝的電影時,對於劇中人走進一間上頭寫著「XX客棧」的茅屋,一進門就喊:「小二!打兩斤白乾,再切一盤熟牛肉來!」不會覺得有任何不解;但換做是一個外國人,就算他懂中文,也很可能無法理解什麼是「客棧」,或是什麼是「小二」,什麼又是「白乾」還要用「打」的,因為這些辭彙根本不在他所學過的中文範圍之內。除非這外國人還事先對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常見的用語有做過些功課,否則會有這些疑惑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了。

但我們就是看得懂啊!為什麼沒有人去對那些拍古裝電影的導演說:「導演,你這樣不行啊!好的電影是不需要做功課就該能看得懂的,請把電影拍成外國人也能輕鬆看得懂!」

別開玩笑了。難不成,真要讓大俠走進一間「休息站」,大喊「服務員!給我送上兩瓶高酒精濃度蒸餾白酒!」嗎?

同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都不會用到的辭彙,我們對於清朝背景的戲裡,有人叫自己的父母為「阿瑪」、「額娘」都沒意見,但是在《賽德克.巴萊》的電影裡,字幕翻成「多瑪」的話知道那是在稱呼自己父親的人,能有多少?

而有時候,強勢文化會比相對弱勢的文化,更在不知不覺間滲入世界的每一角落。說真的,如果所謂的先備知識差異,就只有這些知識性或語言的東西的話,其實都還可以靠看電影前惡補一下就能克服。偏偏,有些東西還是非知識性的,但它們卻直接以文化的薰染滲在我們每個人的骨子裡,有缺也很難補。

例如,請想像一下以下電影畫面:主角和他對決的對象,在一座教堂進行最後的死鬥。兩人隔著牆背對背,背景響起的是像天主教聖歌的莊嚴合唱,慢動作轉身開槍的同時,一群白鴿振翅飛起......

(對啦,我就是在說吳宇森做出來的東西)

怎麼樣,經典吧?感染性很強對不對?全世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種強烈的張力對比,這就是國際級大導的實力!

但等等,這段畫面裡面,有多少是並不屬於你我所處這文化圈的固有元素?有著彩色玻璃的教堂和聖歌合唱,為什麼就會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宗教性的莊嚴?換成行天宮那樣的大廟,背景音樂換成出巡的嗩吶聲,怎麼好像就沒那個fu了?白鴿象徵著和平在這一幕暴力即將開始時出現,對比效果很強烈,但什麼時候我們不知不覺間看到白鴿就會想到和平了?兩個決鬥的人背對背一觸即發,你能確定過去對西部槍戰對決的各種印象在此時完全不會對你看到這一幕產生什麼暗示效果嗎?

但,我們難道還需要建議看《變臉》前,請先注意知道一下以下背景知識:教堂建築和彩色玻璃、白鴿的和平象徵、聖歌、西部槍客決鬥,好享有最佳的觀影感動?

現在捫心自問一下,當你我看到電影裡出現紋面的賽德克勇士揮舞著蕃刀,出發前背景森林裡飛過畫面的是他們的祖靈鳥,背景的音樂是他們族中具有重大文化傳承意義的優美歌謠,遠方的天際是他們文化終極美好象徵的彩虹,這一幕所能帶給我們情感上的渲染與悸動,是否真能及得上前面那場教堂鴿子槍戰?

同樣是滿滿的文化符碼,但在長期接受西方文化的薰陶之下,我們大多能直接對常見的西洋文化標記產生情感的對應,卻對不熟悉的台灣原住民賽德克文化符碼完全陌然。

也不一定是西洋,換做東洋文化,你我對於日本文化的感受力可能也比對原住民文化要強得多。當我們在看一部日本戰國的電影,演到本能寺之變時,如果劇中織田信長在四面熊熊烈火燃燒的本能寺,開始跳起舞來,唱出他那首最愛的歌:「人生在世五十年......」大部份的人都能沒什麼障礙地接受這一幕,甚至還會有不少人覺得「啊!這場一代梟雄的謝幕,真是充滿著淒美而又帶著幾分壯烈啊!」

但是,我們已經看到多少人在嫌莫那魯道在崖頂上他自己一人的獵場,唱著跳著最後的出草歌舞的那一幕,是太過冗長而沒有什麼必要性,令人不耐煩呢?


◎ 魔鬼藏在細節裡

光是上述的這一切,就已經足以讓你我大部份的人在觀賞《賽德克.巴萊》時,不知不覺地處於一種相對於較熟悉的文化背景的片子顯得較吃虧的理解感知位置。但雪上加霜的是,《賽德克.巴萊》的編劇兼導演是魏德聖,一位太有種的導演,而且還是一位對於細節的情報量超級貪心的人。

不可否認地,魏導在他能力所及的範圍之內,真的盡全力想把所有的細節去做好,而且有的時候不但會做到「滿」,甚至是做到「漫出來」了。為了一幕一郎二郎的交談戲,真的去建出一座武德殿練武場的房子,這種盡全力把事做到圓滿的精神的確十分令人配服。但再多做下去,多做了太多太多,反而會讓觀眾被過多不熟悉的細節訊息給淹沒掉了。

有些細節,是可以被當作「彩蛋」來看待的,也就是如果你在觀影前就已經知道相關的知識,那麼在看到的當下就明白了,會有一種驚喜感;不然就算是事後才從別的資料或別人告訴你去明白了,那也只不過是慢一點得到那「驚喜」,並不會妨害到當下對電影主軸運作的理解。

像是在《太陽旗》裡,青年莫那魯道在漢人頭人那裡見到小鐵木瓦力斯的那段,如果是一位居然知道道澤群因為位置關係,在下山和漢人交易時得經過霧社群的地盤,因此在歷史上常因此被欺負、搶劫甚至發生械鬥的這種冷門歷史的觀眾,大概會對接下來的埋伏截殺劇情覺得十分驚喜,因為劇本居然這樣巧妙地把史實這樣融入了劇情。但就算不知道這段歷史,對於這裡發生的衝突和之後的劇情,理解上也不會有什麼困難,頂多就是覺得「莫那魯道還真是個大惡霸」而已。

因此知不知道莫那刀上的鬚鬚其實是出草獵回人頭上的頭髮,那麼多的人髮代表莫那真是個超級勇士;或是曉不曉得那群「不良蕃丁」裡,就只有莫那的一個兒子臉上有著紋面,很可能是因為劇中完全沒演出來的沙拉茅事件而特別能紋上的;又或是明不明白劇中的兩場婚禮時,族人跳舞時那個像彈簧般的聲音,其實是台灣的幾種原住民族特有的口簧琴,具有傳達男女情愛的特殊意義--這些細節都不算真正要緊,因為知道了會明白更多導演的用心而感動,不知道的話說真的也不會怎麼樣,就只是少了一些細膩的細節所營造的真實感而已。

可是,有些細節在缺乏說明下,就真的有可能會造成觀眾理解上的障礙了。例如在起事前夕,馬紅莫那向丈夫示意求歡,她丈夫卻以肢體語言拒絕了;看到這段,如果觀眾是具備有「賽德克人出草前一晚照規矩是不能行房的」這種知識,就可以在看到的當下理解是怎麼回事,對於馬紅接下來的那句「別以為我都不知道你們男人在做些什麼,我可是頭目的女兒!」想必就容易理解得多--原來這邊馬紅是在試探自己的老公,求歡被拒正好證實了她的猜想,男人們準備要出草了!但是對不具備有這項知識的觀眾來說,這段看起來八成就會很莫名其妙:怎麼約炮不成就翻臉啦?然後馬紅她又是知道了什麼?怎麼知道的?

像這類的「不知道就可能會妨礙理解」的細節只要一出現,就會打亂原本就努力在吸收極大陌生資訊的觀眾的理解。很不幸地,魏導塞入影片的大量細節資訊裡,還是有好幾個類似這樣的細節存在。本來是因為堅信「魔鬼藏在細節裡」而盡力去做到最細膩,結果反而提供了更多細節的縫隙給魔鬼棲身了。


◎ 有沒有可能做得更好

以上所說的這麼多問題,有沒有一種可能,在不把《賽德克.巴萊》拍成膚淺芭樂片或是國家地理頻道文化介紹片的前提下,去把它們解決呢?

我個人認為,很難。有些小問題,是可以用技術性的方式去改善的。例如開頭的對布農族出草那裡,我覺得如果把運鏡方式改變,像是一開始用鏡頭模擬青年莫那的獵人視角,一鏡到底地從那群布農族人背後的草叢樹枝間窺伺尾隨,直到畫面中間伸出獵槍瞄準,開槍!

然後再把鏡頭轉成雙方的正式開打追獵到逃離。因為一開始這樣一個主觀視角的長鏡頭,應該就可以讓觀眾自動代入莫那這邊是主要視角,而不會那麼容易把開始出現的那群布農族人當成是期待中主角群的賽德克人了。

甚至那些文化背景的細節,也可以學一下《風中奇緣》《與狼共舞》《阿凡達》那樣的做法,安排一位對賽德克文化完全不懂的外人出現,(不必像有人搞笑的乾脆為了大陸市場弄個共黨青年記者來算了,但至少也可以有個剛從九州來的日本警察新丁吧?)然後他碰到的所有人都可以很自然地成為解說役開始對觀眾講解起背景知識去解決。是很老套沒錯,但是老套的方法有時就是很有效啊!

但是有些更根本的大問題,卻不是用技術的手法就能克服的。說真的,在台灣看到教堂十字架會心生宗教性莊嚴神聖感的人,再怎麼樣都一定遠勝過看到彩虹會有神聖性感受的人。我們可以從知識上去「理解」彩虹對賽德克人有特殊意義,所以他們伐木時看到彩虹會突然就感動地開始唱歌跳舞;但是在情感上要對此產生共鳴,觀眾就必須要能自己把一些屬於自己的觸發式感動經驗代入,才有可能。而希望每一位觀眾都能對劇中人同理到這種程度,顯然又是太過份的要求了。

那麼,到底該怎麼辦?

說真的,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唉!魏導,你最該幫廣大觀眾做的一件事,搞不好是應該請公視在《賽德克.巴萊》上映前一個月先搭著宣傳熱潮,再重播一次《風中緋櫻》,有多少人看到算多少啊!


◎ 結語

回歸到最開頭的問題吧!在進場看《賽德克.巴萊》前,到底需不需要先做點功課呢?

我依舊對此沒個答案。我只能說:施主,如果您會為了在看電影時不要為了想尿尿而漏看,所以記得在開演前先去上個廁所的話,那麼或許您也該考慮一下,為了在看電影時能看得更順看得更爽心更愉快更覺得花得電影票錢有那個價值,那麼,在進電影院前,先了解一下什麼是Gaya、出草、賽?克族、道澤群、紋面、歌舞在賽德克族的重要性、以蕃制蕃的理蕃政策,那麼您是在幫自己的忙,讓自己享受有更愉快的觀影經驗,並不是在「為了這導演去做些什麼」。

當然,您也可以先去借一套《風中緋櫻》的DVD來看啦......(拖走)

--
本文作者絕對沒有收取公視或萬仁的置入性行銷費用 -_-

文章出處:http://www.ptt.cc/bbs/movie/M.1316185905.A.060.html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寫的太好嚕!!我也是看完電影才知道霧社事件的真相,跟以前一句帶過的歷史真的有很大的出入.也是這部電影,讓我更瞭解,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了什麼事!!
下集上映前一定要再來看一次上集!!!
無圖示
回應
3F
好文,不推嗎?
無圖示
回應
4F
我看搶救雷恩大兵會睡著==
無圖示
回應
5F
寫的很好?
講的非常清楚?
我自己是泰雅族的
卻很多地方不清楚?

真的是需要好好做功課一下
畢竟現在的我們
根本沒有出草的機會?

推推???
無圖示
回應
6F
自從賽德克上映以來,寫的最中肯切中要點的影評!!
無圖示
回應
7F
自從賽德克上映以來,寫的最中肯切中要點的影評!!
無圖示
回應
8F
我認同你的看法
無圖示
回應
9F
我只有去維基百科看了一下 霧社事件
還沒看下集就知道大概會演什麼了= =
無圖示
回應
10F
我只有去維基百科看了一下 霧社事件
還沒看下集就知道大概會演什麼了= =
無圖示
回應
11F
這寫的真的比我看這部片時還要感動.....
我要再去看一次!!!!!
無圖示
回應
12F
謝謝你的分析,寫得很好!看得出來花了很多力氣。
無圖示
回應
13F
一個有趣現象
從小看到大的二戰電影
永遠是德軍很膿包
盟軍很英勇的刻板映像
因為都是英美戰勝方拍的電影
搶救雷恩大兵也是這樣描寫
既然如此
為何二戰要打這麼久才結束
無圖示
回應
14F
內容中肯,讚!
無圖示
回應
15F
太棒了!!!寫的太中肯了!@@

大推!!~而且非常認同!!
無圖示
回應
16F
在埔里
真的碰過不知道霧社事件的中學生
何況是外縣市,甚至外國人
更別提原住民的文化精神
一般人只停留在九族文化村唱歌跳舞的階段吧
無圖示
回應
17F
寫得很好 也很用心
讓我了解更多原本不知道的事
無圖示
回應
18F
夏蟲不言冰(只活在夏天的蟲哪知道甚麼是冰)

內行看門道 外行看熱鬧

很贊同版主的觀點

看了片尾曲的MV和歌詞,因為我有看過民視介紹的霧社事件, 對於歌詞的描寫方能夠感受深刻啊!!!
無圖示
回應
19F
我第一次也沒做功課就去看了,看完之後有點納悶,好像無法融入。
回家後又查了一些資訊,之後再去看第二次的時候,竟然.....

「變得超級好看,整個超感動!!!!」

原來我們離這段歷史這麼遠,雖然僅有80年而已。
無圖示
回應
20F
怎麼說ㄋㄟ

好片!!

百感交集(特別是屬於被欺壓的台灣人)

對其他人的發言都沒有意見

感嘆只有我一個坐在原地把片尾曲欣賞完
(共2頁)

 第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