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獨裁」才是重點,不是「大逃殺」....
無圖示
回應
1F
前一陣子「飢餓遊戲」小說電影在美國熱賣,台灣則出現部份「就大逃殺啊~」、「不夠刺激」、「沒有表現出人性衝突」的負面評價。
當時就很想談談這個作品,不過怕被流彈波及,所以一直沒寫。現在二輪都上了,大家應該比較能心平氣和的聊聊這個作品了吧?

這個作品的主題並不是「人性衝突」,而是「獨裁」。

「人性衝突」是「大逃殺」的主題,它利用「生存遊戲」去突顯人類表面之下的殘酷與荒謬.
所謂「生存遊戲」,也就是一群人為了生存彼此互殺的題材,「大逃殺」並不是第一本。至少「蒼蠅王」(1954年)比他早。
只是近期裡「大逃殺」給台灣讀者觀眾印象太深,才會一談到「生存遊戲」就想到「大逃殺」。

或許很多人不能理解「飢餓遊戲」電影與小說為什麼在美國這麼紅。這本書甚至還是美國高中老師的推薦讀物。
美國人大多數沒有被「獨裁統治」過,他們不能理解新聞裡「北韓」那樣的事情怎麼會發生。
(對此,剛脫離的我們就有經驗多了,很多人還能談小時候的荒謬故事)
這部小說就某個程度上給了他們一個比較具體的想像範例。


「獨裁」並不是一個人擁有武力就能辦到的。
對獨裁者而言,最重要的是掌握「傳播」的力量,不論是古代人對人的言語傳播,還是近代報紙媒體的傳播。
簡單說,「獨裁的力量建立在謊言上」。
這些謊言包括幾個目的:

「神化」,獨裁者必須把自己神化,讓自己成為「偉人」、「神之子」、「神授權者」、「能力很強」、「偉大的政府」、「只有我辦得到」,「只有我對,我才是真理」,騙人去服從他,跟隨他,相信他。古代人「師出有名」「罵陣」或者嚴格控制文字流傳都是這個目的。獨裁者犯的錯,當然都會被合理化,被掩飾.

「奴化」,獨裁者必須騙別人認為他們自己沒辦法管好自己,社會會混亂,所有人都會死,必須靠獨裁者,才能過安定的生活,社會才會有秩序,認為自己應該被奴役。事實上獨裁者做的只是鞏固自己的權力,整個團體的工作還是團體自己完成的.人們需要的是「相信彼此能合作讓生活更好」的那個「互信」,而不是需要「獨裁者」.

「分化」,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蠢相信獨裁者是神,也不是每個人都會被奴化。獨裁者的集團通常人數比較少(少數人享用大家的資源),為了怕這些不相信的人反抗,獨裁集團就要把那些不相信的人醜化為各種「xx類」「xx匪」「xx份子」什麼的,煽動被奴化的人,去攻擊那些不相信獨裁者的人,去傷害、屠殺他們。此後人們彼此間會失去信任,無法團結,而那些被奴化的人,即使有天看破謊言,也會因為曾經做的殺戮,失去反抗的意志。因為他自己也是兇手。

「制度化」,把獨裁變成經典,變成制度,甚至變成文化的一部分.比如各種階級制度,就是為了方便少數人佔有權力.許多人一生下來就習慣自己的角色,就不會去反抗,覺得自己被虐受苦理所當然,甚至覺得反抗的人是錯的,還幫獨裁者去攻擊反抗者,連自己存活的權力都不爭取.即使接受被獨裁者任意屠殺都不敢抵抗.比如很多民族的「賤民」階層,就是犧牲者.

歷史上所有的皇帝,希特勒,金日正,我們自己國家的某些偉人,都是獨裁者.
獨裁是把別人的權力資源搶來自己享用,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當然不好.
人類花了很多時間,才讓現在一部分的人能擺脫獨裁.
發生過的我們不能抹去,但是絕對不能再發生.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能理解或忘記了獨裁造成的悲劇(當然也是因為獨裁者掩飾了真相).甚至有人歌頌獨裁.
提醒世人「獨裁的殘酷與荒謬」,或許這是作者寫「飢餓遊戲」的目的.

「飢餓遊戲」裡的都城,就是獨裁集團.
他們搶奪其他行政區的資源,自己獨享,「神化」自己,說其他行政區「背叛」應該受罪,「奴化」其他行政區.
然後利用「飢餓遊戲」來讓各行政區彼此仇恨,達到「分化」的目的.

「飢餓遊戲」也是小說中展現「獨裁統治」的方式.
都城的人把飢餓遊戲看成「實境秀」,是娛樂,每個都城人都說「飢餓遊戲快樂。」
快樂?被剝奪自由,瀕臨死亡會快樂?這句話每次出來都讓人感覺極端諷刺。
他們沒想過這些人被莫名挑出來,被逼著彼此屠殺的殘忍與悲慘.
他們把人帶來都城,包裝得美美的,享受豐富的生活,規定所有人都要看這個過程,看都城的富足,看都城的神話.
主持人的訪問正好說明了這個有多荒謬.他們被訪問的過程,像是把彼此殘殺當成一個有趣的運動,而所有人談笑風生誓言奪冠.

對奴隸們炫燿財富,也炫燿「我可以主宰你們生死」的權力

像第一,第二行政區就是被徹底奴化的結果,他們不反抗,甚至視為一種榮耀,把屠殺當遊戲.他們是被「奴化」的象徵.
而第13區就是「反抗者」,被抹黑,被宣稱「早已毀滅」,被媒體抹去存在.

「生存遊戲」的過程表現的不是人性衝突,而是「在獨裁下,人為了取悅獨裁者呈現的荒謬」
整部「飢餓遊戲」就是一個縮小,理想化的獨裁政權被推翻的過程.
他那個讓人不舒服的結局,充滿了「人民對政客玩弄政治的憎恨」,也象徵「獨裁」留下的傷害與陰影會深刻烙在人心.
生存遊戲怎麼殺,殺的爽不爽,實在不是他的重點.

電影讓人詬病的「搖晃」,其實就是突顯「實境秀」的手提攝影機拍攝方式,效果如何見仁見智.
不過電影確實把小說要的東西都有拍出來,也難怪再美國能如此熱賣.
美國高中老師推薦這部作品給高中生看,去思考「獨裁」。剛脫離獨裁的我們,或許更該從這裡面反省,自己體內還殘留著多少餘毒,是否已經從謊言中自立。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確實,太多人把重點放在''互相殺害''這個部分了
然後根本看不清真正要表達的部分
無圖示
回應
3F
還以為你會分析比較不同的觀點
解果都是廢話
無圖示
回應
4F
神鬼戰士現代青少年版
無圖示
回應
5F
寫得很好耶~
剛看完一開始也覺得人性刻劃好像不足,
或許是有大逃殺的影子在吧~但這部的確跟大逃殺不同,
描寫核心不太一樣。

因為影片讓人不舒服的地方,
經常是在首都(?)跟其他行政區的對比上,
繁榮富裕與貧苦、酒肉與飢餓,
甚至打扮言行,首都那些人給人一種奢華噁心的病態感。

是否有暗喻嚴重的貧富差距、資方剝削勞方我不清楚,
但那獨裁統治與行政區人民的無奈有表達出來,
當黑人小女孩死去後,她那區起了暴動,讓我很感動;
...不過被分化的單一行政區能有什麼做為?
就好像孤立無援被剝削的華隆員工,
勞方不團結起來就永遠無法改變這少數資方剝削獨裁的情況。

因為有生存遊戲的影子在,才會讓人聯想到台灣很紅的大逃殺,但飢餓遊戲跟大逃殺所要描寫的,的確不一樣!
讓人期待她的續集。
無圖示
回應
6F
大推大逃殺不是重點

如果只聚焦在這部份 會miss掉更重要的議題
無圖示
回應
7F
原來大家都看不懂?!
無圖示
回應
8F
我是沒看過小說,最近才在衛視西片台看到「飢餓遊戲」,

「飢餓遊戲」並不是以「獨裁」為重點, 而是以權力+錢力+媒體+多數腦殘鄉民的結果,

當「腦殘鄉民」佔了多數,有權力+錢力的人配合媒體運作,「腦殘鄉民」就會允許「飢餓遊戲」存在。

「飢餓遊戲」第一集應該只是陳述「腦殘鄉民」允許「飢餓遊戲」的現狀。

理論上,第二、三集會由參賽者透過被權力+錢力掌控的媒體把「腦殘鄉民」給教化好!

台灣的媒體也一堆一窩蜂現象,也一樣一堆「腦殘鄉民」隨著「腦殘媒體」起舞。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