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希望魏德聖導演..也能把這個故事拍成電影!
無圖示
回應
1F
  「……為什麼台灣人只能有一種聲音?為什麼台灣人只能選一種命運?為什麼台灣人只能乖乖聽話,不能起身反抗專制獨裁的政權?……深信壓迫與奴隸存在時,為自由奮鬥是應該的。迫害與恐懼跟著時,爭取幸福是一種權利。在今天,為此努力實只是克盡天職與恢復人類的尊嚴而已。」

這是在1970年,由江炳興所擬,署名為『台灣獨立革命軍軍部』的幾份手稿,作為台獨叛亂的證據之一,深鎖於國防部逾三十年。

是什麼原因、怎麼樣的大環境,讓這些人不得不考慮了武裝革命的激烈手段?自由與幸福,到底是上天賦予的人權,還是要經過人們的奮鬥、爭取,才能得到?如果我們不能從歷史中學習教訓,甚至學習維護尊嚴、爭取自由、努力奮鬥的精神,歷史,其實並不遠。

39年前,遠在台東泰源監獄,有一群政治犯,決定以實際行動,與獨裁者拚生命,和監獄管理守軍鬥智慧,將台獨理念進行到底。1970年2月,為了讓國際間也能聽到「台灣人想要獨立建國」的聲音,以鄭金河、江炳興為首的數位外役,成立『台灣獨立革命軍軍部』,計劃攻佔『中廣台東台』,將事先準備好的『台灣獨立宣言書』放送出來,一方面號召人們響應,一方面也讓國際間知道,並不是像蔣介石所說的「在台灣主張獨立的人,只有一小撮」。

然而,計劃往往趕不上變化。鄭金河威脅上士班長龍潤年開監獄大門未果,持利刃殺之;與後來趕來的台籍輔導長又不忍互相衝突,六人遂逃亡山區。依據『泰源感訓監獄外役犯暴動案調查處理報告』,軍方至少動員東部海防部隊三個營、十六個完整連,進行圍捕,歷經兩週的時間,才將六人全數緝獲。之後,交由保安處負責詢問,送往新店軍人監獄羈押。期間六人皆未供出任何一名難友,全部一肩扛下。歷經數月的羈押、審判,除了鄭正成因中止行動、獨自脫逃而未達『著手實行』顛覆政府階段,判有期徒刑十五年六個月以外;鄭金河、江炳興、詹天增、陳良、謝東榮,皆判處死刑,在同年五月三十日槍決。

一直以來從事台獨運動的人都被稱之為「懦夫」、「膽小鬼」,被批判為浪漫革命情懷,只敢說不敢作,但其實在遙遠的1970年,被關在在台東泰源「國防部感訓監獄」的幾個受刑人,卻實際因為台獨理想,在籌備一段時間後,在監獄動員發起一個台獨的反抗運動。當年的二月八日(農曆正月初三),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陳良、謝東榮、鄭正成等六個年輕人正式行動,這些主張台灣獨立的政治犯與駐紮該地擔任警衛的台灣籍士官兵50人,及當地原住民青年等120餘人,以「臺灣獨立」為目的發動監獄革命,計劃奪取武器,占領廣播電台,奪取台東軍艦,聯合原住民在山區打游擊,發動全島革命。他們在替換衛兵時,被一名外省籍上士班長龍潤年發現不對,質疑為何沒向報備,鄭等人便將班長刺昏,到彈藥庫取子彈準備回牢房開門放人,因班長未死大叫「暴動」「殺人」,於是事蹟敗露,監獄大門鎖起。當時用槍也無法將大門打開,合作的警衛連連長只好叫鄭金河等6人攜槍械逃亡。當年在戒嚴體制下,軍方立刻動員海防部隊以及警察及居民協助,分別在當年的二月十三日、十六日、十八日將六個人陸續逮捕,其中除了鄭正成僥倖逃過一死一外,剩下的五人都在同年五月三十日被槍決,也是在這樣悶熱的五月。

當年由警備總司令部在三月三十日由軍事檢察官藍啟然開庭,審判長聶開國、審判官孟廷杰、審判官張玉芳共同出席,並在四月三日由書記官胡穎之署名,作成判決書說這五位年輕人:「爰均處以極刑,褫奪公權終身,用昭炯戒。」主文如下:

「江炳興、鄭金河、詹天增、謝東榮、陳良意圖以暴動之方法顛覆政府而著手實行,各處死刑,各褫奪公權終身,各全部財產除酌留其家屬必需之生活費外沒收之。鄭正成預備以暴動之方法顛覆政府,處有期徒刑十五年,褫奪公權十年,依法拘禁之人逃脫,處有期徒刑一年,執行有期徒刑十五年六月,褫奪公權十年。『台灣獨 立宣言書』稿二冊沒收。」

而這份警總判決書紀錄了這幾個年輕人的年齡:

江炳興 年三十一歲 台灣省台中縣人(亞細亞同盟案)
鄭金河 年三十二歲 台灣省雲林縣人(蘇東啟案)
詹天增 年三十二歲 台灣省台北縣人(蘇東啟案)
謝東榮 年二十七歲 台灣省嘉義縣人(亞細亞同盟案)
陳良 年三十二歲 台灣省雲林縣人(蘇東啟案)
鄭正成 年三十二歲 台灣省台北縣人(蘇東啟案)

唯一沒有被槍決的鄭正成被殘酷刑求,後被判十五年六個月徒刑,連同他原本涉及蘇東啟案的刑期,總共二十八年。最後他們六人被關到台北新店軍人監獄。1970年5月30日,其他五人於同一天行刑槍決。

其中必須另外提出的是江炳興,他原本是陸官三年級學生,我們都只記得施明德就讀陸官因台獨被捕坐牢,但其實江炳興也是。他是台中一中優秀的畢業生,家人認為其成績應該可以考上台大,但因家境貧困轉投考軍校,陸軍官校三年級因台獨案被捕,他原本在1970年2月距離刑滿出獄只剩下兩三年,他到泰源監獄才三個月,獄中輔導長是其軍校同學,就把他調做外役工作,而施明德當年也關在泰源監獄,他也告訴江炳興他準備起義的計畫,但真正起義施明德並未實際行動,這部分歷史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陳儀深教授所做的《口述歷史-泰源監獄事件專輯》(2002年8月出版)的資料。


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鄭金河一個人承擔。鄭金河在執行前,曾經對鄭正成說:「台灣如果沒有獨立,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恥辱!」


難友們在荒煙漫草中找到陳良的墓,用手觸摸墓碑,「啊,好像還能感覺到當年在泰源時把手放在他肩上那樣的溫暖!」

「安息吧!再漫長的黑夜,總會有黎明到來的時候。台灣人不會讓你的血白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