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全面啟動所談「真實」是這樣嗎?
無圖示
回應
1F
在佳評如潮的情況之下,一定要去看《全面啟動》的,果然,在看完《全面啟動》以後真的覺得很佩服Christopher Nolan(也就是本片和黑暗騎士的導演和編劇)的敘事手法和架構故事方式,片中最讓我印想深刻的是─「植入想法」這一件事情,也就是本片片名:Inception。

Inception就我的淺見,在心理學的範疇裡面是沒有這一個專有名詞的,也就是說,這個想法純粹是導演的創意和發明。而關於探討夢境的影片,則是怎麼想,都想不出一個類似的作品,頂多只能想到The Cell、A Beatiful Mind、Identity、1408、Sphere,上述的片子除了第二部,其它都是關於進入一個人的意識裡面,並且透過意識交流進行互動,只不過上述的片子大部分瀰漫著恐怖的氣息,尤其是1408和Sphere有點故意從頭到尾都有點讓人搞不清楚什麼是真實,什麼是幻象,當然免不了的恐怖場景也是接連出現,算是相當詭譎異常的場景和故事設定。Identity也是一部關於意識的片,不過它述說的很明確的就是「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也就是大家熟識的「多重人格疾患」,有一本很著名的小說:《24個比利》就是企圖呈現該疾患的全貌。

關於Inception
一直有一個特殊或者是說有一點怪異而且傾向於消極的想法,就是說會不會我們片刻或者是一直以來擁有的想法或者是夢想都是「命運」默默在我們無法意識的型態之下植入的想法,也許它只有播下一個種子,也許它設定了周圍人事物,只是在等待事件發生的時刻,這類似榮格(Carl Jung)提出的共時性(Syncronicity),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可是我認為也許多重巧合的發生是後置存在於植入想法之後,也就是說,在相同時空,相同情況的情形之下,會不會不是我,也會剛好產生相同的想法,我知道聽起來有點像謬論,不過這也推測著物質的開始、衰敗和結束都有一定的週期,比如說,會不會我認為的「自由」其實只是眾多思潮中的一種片面的想法,而生命中事件發生的順序其實沒有辦法逃脫固定的軌道和命運的安排。以因果關係來說,意思就是因為命運總是我們想到之前,植入想法,所以才會有後續的事件發生,無論幸運或是不幸的事情都一樣。其實這邊企圖討論的共時性並不是心誠則靈,而是命運的植入還是想法萌芽的先行性,雖然討論這樣的議題,就像試圖了解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但是這樣討論下去就像探究宇宙的開端一樣。我則認為,任何一個想法或概念的誕生都是經過週遭環境的刺激、激盪、衝擊之下產生的組合,所以我覺得其實人們所說的自由意志下的選擇只是共時性當下產生的巧合。


而除此之外,我發現過去到現在以來,幾乎沒有一部影片討過夢中夢,我覺得本片最令人出乎意料的地方是,在夢中的場景竟然是如此寫實,也因此給了觀眾現實和幻象的衝突(因為如果幻象真實,那現實的真實是真的真實嗎?),通常,我們的夢中的場景和發生的事情總是特別的光怪陸離、或是詭異得難以理解,可是也由於建構在讓對方相信夢不是夢的前提之下,讓整部電影,呈現出五個故事框框,一個是現實(飛機上),一個是夢(在車陣中槍戰),一個是夢中夢(在飯店),一個是夢中夢中夢(在冰天雪地裡),一個是夢中夢中夢中夢(在大樓裡面),現實和夢境還有夢境和夢境的連結方式說真的也是我最感興趣的地方。

真實的存在
在本段落開始之前,我忽然想到愛因斯坦的一句話:Reality is merely an illusion, albeit a very persistent one. 翻譯過來,可以翻成「現實只不過是幻象,不過是非常持久的一個。」以反覆推敲,本片的敘事方式,可以發現所謂的真實只有存在在我們相信真實是真實的,如果我們不相信真實是真實,那麼,生命是否也變得不再真實,宇宙也變得不再真實。當然這多多少少聽起來像是一個謬論,如果真實不是真實,那什麼才是真實。其實以本片的故事架構看來,會不會有可能真實的框框外面還存在著另一個框框,或者是真實的框框之中正存在著另一個框框,沒有錯,我說就是相對論和暗物質。

時間為何被延長
可是在討論暗物質之前,說真的,我只是想要合理化,為什麼夢中的時間會被延長,而夢中夢的時間又為什麼會再被延長,我想了又想,我覺得這也許可以用相對論來說明,如果以相對論來看,同時性消失的原因取決於發生的位置和觀測的所在地,如果以現實為觀測地點的話,離現實越遠,發生的事情透過光子傳遞的時間要越久,也就是說,我假設夢離現實會有一段距離,而夢中夢又會離夢另一段距離,也許就是因為這樣,所以相對現實來說,夢中夢中夢所發生的事情時間會被延長最久,也就是從現實這一個點所看到在夢中夢中夢的事情是很久很久以前發生。

然而,總的來說,我真的希望探討的不只是相對論,我希望了解的是Christopher Nolan是如何把生命和現實的存在交織在一起成一個故事。在本片中,我看到三個題材,一個是家,一個是幻象,一個是愛,在生活之中,我們人生時時刻刻都在追求幸福,而家就是我們心靈的避難所,也是我們身分的歸屬,它是我們獲得溫暖的地方,也賦予生活快樂的核心意義,「家」不一定是一個具體的形象,它可能屬於一段時光,也可能是一個人或是一群特殊的人群所組成,或是一個特殊的地點。片中不斷提到的一點,就是柯柏一直說:「我只是想要回家。」可能也就是因為這個願望聽起來很簡單,也特別顯得柯柏的無奈和孤單。然而,我其實認為,片中主角柯柏想要回去的家,並不單單只是想要回去他原本住的家,而是要回去那個當初他和梅兒一同編織的夢想,而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照顧他們的小孩長大。

片中梅兒的形象總是充滿怨懟,又殺氣騰騰,我認為,這樣的形象不但代表了柯柏的求死心願(Death Wish),而當梅兒的情緒越強烈也就越證明柯柏的罪惡感,這樣的矛盾情感過度強烈,也讓柯柏總是身陷記憶,無法逃脫。我覺得片中,有一個場景真的很恐怖,就是當費雪快要打開保險櫃的前一刻,梅兒從天而降,一開始出現的時候只有一雙腳的時候,真的很令人毛骨悚然!

關於愛情
社會心理學家,簡單分析愛情為三個範圍,一個是親密,一個情感,一個是承諾,也就是當三個要素都存在而交互形成交集的時候,成熟愛情就會存在,可是也有心理學家解釋,愛情為生理激發之後錯誤歸因的產物,而我覺得片中令我很有同感的是,梅兒和柯柏的心中交集出一個充滿回憶的城市,即使在其中花上一輩子都不會覺得後悔,如果我把思維和形象具體化,我認為當錯誤的思維在地表上行走了一段夠長的時間,它也許就逐漸畫成了一個圓,慢慢圈套著彼此的極限,而如果日積月累相信著,它會因為不斷重複而形成一個立體的世界,一個只屬於妳和我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面,我們的信仰就是彼此,而當回憶推疊成一個過度美好的世界,它也許會佔據我們心靈絕大部分的地方,從此變成堅定不移的信念,也許只有在我們停止相信彼此的哪一刻,我們才能夠從幻想中得到救贖。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在影片的框架中探討時間,物質和愛情,很喜歡你的評論!
無圖示
回應
3F
這篇影評寫得真好
感謝分享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