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央車站 --- 追尋的價值,在其本身
無圖示
回應
1F
中央車站 --- 追尋的價值,在其本身

這些日子陰雨霏霏,除了窩在家中看小說還是看小說,故特地從家裡的舊VCD堆裡找了導演華特薩勒斯1999年的成名作《中央車站》來看。

之前看過他的《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和參與執導的《巴黎我愛你》,兩部片我都非常喜歡。加上許多影評家將其評為「世界上最好看的電影」,更讓我對此片產生無比好奇,好,也有些許懷疑成份啦。

看完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感動,但也算是很不賴的電影了。這部成本只有290萬美金的電影,之所以能征服無數影評的心與觀眾的眼淚,我想兩位主角功不可沒。

當然故事本身就很好,但我覺得兩位演員的表現更棒,非常深刻入戲,帶領著我們一路的情緒起伏,尤其是飾演約書亞的小男孩。接著簡單來聊一下我對這部電影的想法。


《每一封信的重量》

這部片的劇情主要是在說一位退休老師朵拉,帶著小男孩約書亞到南方尋找他的父親耶穌的故事。沒錯,就是耶穌,同名同姓。在那個年代的巴西,識字的人並不多,因此退休後的朵拉就在中央車站靠著幫別人代筆寫信維生,寫一封信一塊錢,若要幫忙寄的話再一塊。

然而非常過份的是,朵拉表面上說幫忙寄,但回家後那些信件不是被丟到抽屜裡就是被撕掉。她就是這麼一個憤世忌俗、冷漠固執的老歐巴桑,連她在幫別人寫信時的表情都極其不耐煩,彷彿人家欠她幾千萬似的。

有一天安娜帶著兒子約書亞來,請朵拉寫信並幫忙寄給她的丈夫耶穌,朵拉照例口頭應付了事。過了一會兒,安娜在步出車站時不幸車禍身亡,留下約書亞跪在馬路上痛哭。

朵拉把約書亞帶回家,卻幹了件人神共憤的事:把他賣給人蛇集團,並用這筆錢買了電視。後來在暗夜的良心譴責下,朵拉冒著危險又去把約書亞給救了出來,而且決定帶他去找他的父親耶穌。這就是前半段的故事大意。

朵拉與約書亞表面上看起來很不同,一個犀利敏感,一個冰冷偽善,但事實上兩人仍有其相似之處。那就是,兩人都非常固執,穿著厚重的盔甲武裝自己,防備人群,好像刺蝟般地不輕易展露內心的脆弱。

這樣的兩個人,踏上了這趟旅途,共同經歷許多人事物的波折。約書亞尋父一再受挫,朵拉也因自作多情而重重摔跤。但他們卻漸漸打開彼此的心,找到默契,開始習慣對方的陪伴。於是年紀相差50多歲的朵拉與約書亞,成為了忘年之交,但其實到後來兩人的互動看起來就像一對母子了。或許我們也可以說,他們藉著彼此,互相填補了這份親情的缺口吧。

人都是渴望家庭與歸屬的,朵拉之所以冷眼看待別人的幸福與情感,原來導因於父親酗酒的陰影,而已經失去母親的約書亞,理所當然更加渴盼父愛的灌溉。雖然千里尋父最後如預期地仍為導演的虛晃一招,但朵拉的鐵石心腸卻因此變得柔軟許多。

最後她幫市集的人們寫信時,臉上表情已從冰冷不耐變得熱切且投入,雖然有可能是因為大賺一筆啦。但從她制止約書亞丟信的舉動來看,朵拉好像真的不一樣了。至於最讓人感動的地方,則是片尾她在離別的公車上寫信那一段。

這一次她終於有了寫信的對象,或者說,有了不得不寫信的真切情感。或許當下她也才真正體會到,每一封信裡所乘載的情感重量,儘管對旁人來說無足輕重,但對寫信與收信的雙方而言,都可能是無比重要且珍貴的。

以此看來,代筆寫信這份工作,是何其神聖呢?從今以後,她也許能更設身處地去看待這份職業吧,不再敷衍了事、虛應一通,而能認真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要舉手之勞,就可能讓某個人在地球的某個角落漾起微笑,讓某對遠距離情侶的感情更加堅定,讓某個思念愛子的老母能睡得安穩。

這是多有意義的工作阿!


《缺席的父親,無所不在的耶穌》

片中那位隱形的父親從頭到尾都沒有出現過,然而卻是全片重要的人物之一。就像金庸小說《碧血劍》的金蛇郎君夏雪宜,儘管只存在於眾人口中與記憶裡,卻是貫穿小說的靈魂人物。

我覺得很妙的地方是,這位父親的名字叫耶穌,我不曉得這是不是導演別有用意,但有幾方面讓我產生聯想。

第一,尋找耶穌的路上,朵拉與約書亞雖然一路碰壁受挫,但約書亞一直在各種地方看到耶穌的形象。不管是教堂裡的塑像,還是市集裡的圖像,鏡頭如約書亞的眼,一直停在耶穌身上。似乎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引導他們。

第二,朵拉與約書亞最後沒有找到耶穌,但兩人卻在尋找耶穌的過程中,變得更好了,彼此的情感也因此昇華。或許耶穌的存在本身就不是要讓我們找著的,而是要讓我們在追尋的路上,慢慢變成一個更好的、與以往不同的人吧。能夠正視自己的軟弱,重返自己的內心,然後生出勇氣去面對以前自己選擇逃避的陰暗角落。

第三,在片中,耶穌的三個兒子分別為以賽亞、摩西、約書亞。以賽亞是西元前8世紀的猶太教先知,摩西與約書亞則先後成為以色列人的領袖,帶領族人進入應許之地。我不知道這樣取名有什麼意涵,但至少讓電影充滿了濃厚的宗教意味。或許導演本來就沒放什麼用意吧。

另外,我覺得片中有些對話很有意思,如約書亞對父親的形容。

「我爸爸是木匠,不管是桌子、椅子還是床,他什麼東西都會做,他是萬能的。」約書亞始終相信父親是全能的。這也似乎也暗喻一個人對耶穌自始而終的堅定信念,不管經歷多少挫敗與失望,還是相信祂的存在。

電影的最後,兄弟三人談起父親,摩西說「他不會回來了」,以賽亞與約書亞卻堅信「他一定會回來的」。我覺得這裡也說明了其實每個人對宗教的信念都是不一的,有深,有淺,有懷疑,有虔誠。篤信宗教的說這是慧根與造化問題,無神論的則說這是個人意志的抉擇。

我個人並不是基督徒,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本文的宗教這部分或許有了解上的偏差,但這確實是我的觀影心得無誤。每個人有自己的體會,而我只是把感覺忠實地寫出來。我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缺乏歸屬感的兩個人對根的追尋,對情感的依賴,對愛的重新擁抱。

人生而在世,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總有追尋的夢想之類的東西吧,或是放在心裡支持我們走下去的信念。我覺得人生的價值與收穫並不是盡頭的那片風景,而是一路上的成長。盡頭是什麼呢?其實並不存在盡頭這東西吧。常常走到自以為是終點的地方,卻發現前方還有長長的路等著我們踏上呢。

朵拉與約書亞也一樣,找到或沒有找到耶穌,往後的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由此看來,是否找到又如何?重點是他們(我們)要怎麼以更正面積極的態度、更溫柔包容的心,去過今後的每一天吧。

這是我對《中央車站》的小小心得。不管怎樣,終於看了這部片。感謝它陪我渡過無聊的下雨天,也讓我的觀影清單上可以多打一個勾囉。

===========================================

原文於 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7818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