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黑天鵝-被震懾住,也就夠了
無圖示
回應
1F
記得小時候常看少女漫畫,其中最受歡迎也最盛行的題材之一,就是女芭蕾舞者為了飾演天鵝湖中的黑天鵝與白天鵝角色而勾心鬥角,劇情中一定會有一個楚楚可憐又努力不懈的第一女主角,在舞團明星舞者出事時臨時替代演出天鵝皇后,被舞團總監驚為天人後,意外成為新的天鵝皇后,然後就會有一個城府深、心腸壞、手段毒的第二女主角,處心積慮要除掉她、取代她。
沒想到,這麼多年後,”力挽狂瀾”(這部片在我心目中是屬於經典級的作品)的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竟然將這個題材類似的劇情加以擴充變形,拍出了一部精采絕倫的影片。
這部影片的劇情大家應該都已經知道了,娜塔莉波曼主演的女主角妮娜從小在母親無微不至的掌控下成長,個性壓抑含蓄,為了爭取天鵝皇后這個角色,她又面臨舞團總監不斷要求她釋放情感、展現能挑逗異性慾望的熱情,加上她又隱約覺得自己受到舞團年輕開放的新舞者莉莉所吸引而帶來的焦慮與情慾需求,伴隨著取代前輩芭蕾明星貝絲的罪惡感,以及被年輕舞者取代的恐懼感,妮娜心理上所承受的層層壓力終於導致她疑似精神分裂,影片也就在現實與幻覺虛虛實實的段落中交叉進行,驚悚的元素就來自於這些虛實難辨的交錯中所蘊釀出的氣氛。
所謂精采絕倫,是指這部影片無論在節奏的掌握、演員的演出、鏡頭取景的角度、人物關係的張力、情節的設計上,都讓人目不轉睛,大受震撼,觀影過程中觀眾有如被釘在椅子上一般,只能瞠目結舌地接受導演用影像經營出的精采故事。
但是就像一個很精采的床邊故事一樣,孩子們聽完了,就心滿意足地去睡覺了,不會有人深究說:這個故事要說什麼啊?有沒有什麼發人省思的意義呢?
以我個人淺見,這個故事的確沒有太大的意義,雖然有人用拉岡的凝視理論很學術性地討論闡釋這部片的內涵,不過這樣好像太痛苦太勉強了一點。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部片絕對不是一個女性主義的作品,(這段以下幾句話有雷)因為最後女主角在心理上殺死的,正是代表父權形象的舞台總監希望她捨棄的白天鵝特質(代表純真、柔弱、善良、需要被保護),而成功留下父權形象欣賞的黑天鵝特質(代表男人眼中的女性魅力、性慾、奔放、邪惡、魅惑)。但最後,真實的白天鵝肉體,卻又是脆弱、危急、需要男性的拯救。等於是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女主角都徹底地服從於男性父權的意志之下,而她所真正反抗成功的,反而是母親的束縛與控制。所以表面上這部片好像涉及女同性情慾、而且是以一個女性主角追求完美演出的角度來替女性發聲,但實際上其實是非常非常不符合女性主義精神的。(我很奇怪怎麼沒有激進的女權運動者跳出來對這部片大加韃伐。^_^)
導演戴倫亞洛諾夫斯基在專訪資料中提到他拍”力挽狂瀾”與拍”黑天鵝”都是出於一個概念,有異曲同工之趣,摔跤手及芭蕾舞者這兩個職業,同樣都是以肢體作為唯一表達的工具,在世人眼中,一個低俗、一個高貴,他想要找到這兩個毫不相干的世界中的關連性。
我不知道導演覺得自己是否達到他構思這部影片想達到的目標。我個人是覺得,在”力挽狂瀾”中,感覺他的鏡頭中充滿了悲憫之情,表達了他對芸芸眾生普羅大眾的關懷與喟嘆,是除了故事之外,更多了一點省思空間的作品。而這部”黑天鵝”,感覺他的鏡頭比較疏離冷漠,純粹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在說故事,所以雖然情節曲折度及故事精采度都大為提升,卻比較沒有令人感動的力量。想來大師們一但拍出了可以傳世的經典作品,要再超越自己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
看這部片有點像在看”告白”,在觀影過程中完全被震懾住,只是後作力沒有”告白”那麼強烈。不過就純粹欣賞一部上乘的驚悚電影來看,”黑天鵝”還是非常值得觀眾進戲院去欣賞的。被震懾住,也就夠了,強求有沒有意義,可就會小小地失望了。

My Blog:泰瑞莎的文字寓
http://www.wretch.cc/blog/cfsjhs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真的是很震撼!人物間的互動也很細膩,她媽媽要把蛋糕丟掉那一場戲,幾個鏡頭就呈現出妮娜對媽媽小心翼翼不敢違抗的成長過程,非常厲害。
無圖示
回應
3F
嗯嗯,贊同。
只不過在看的時候可以直接融入尼娜這個角色,
假裝自己是他,就知道什麼是壓力和慾望了!!
只是一個描述~ 而不是要探討任何意義哦!!
無圖示
回應
4F
她最後跳黑天鵝那段
我有被嚇到呢
覺得非常妖媚...靈魂被她吸入的感覺...
無圖示
回應
5F
這部片雖然故事格局不大,但有沒有意義對觀眾而言,應該是因人而異的吧,對瀕臨崩潰的人、飽受競爭壓力的人、對自己、家人過份嚴苛的人,以及對精神分裂有所涉獵的人...,甚至是喜歡捕捉電影語言的人,這部片還是很有意義的!
無圖示
回應
6F
雖然女性主義有相當多的門派,但我覺得板主對女性主義的論點解讀似乎有誤了。因為如果黑天鵝特質是代表男人眼中的女性魅力、性慾、奔放、邪惡、魅惑的話,那應該是父權文化極欲消滅的特質,因為不管什麼門派的女性主義大都認為,傳統的父權文化,男性為了鞏固自己的性別地位,於是將女性的許多特質與負面的符號連結在一起,所以父權文化索推崇的是有貞潔、柔弱、無情慾的女性象徵,就像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高貴、雍容、一絲不苟而且包的密不透風。所以如果這部片是所謂父權主義出發的電影,那該殺的應該是黑天鵝,而應該拯救那隻擁有維多利亞女性特質的白天鵝。
事實上對女性主義者而言,女人展現情慾不是為了男人,而是為了讓女人可以和男人作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作為男人情慾的附屬品,所以黑天鵝殺了白天鵝也可以解釋成象徵著自我情慾的解放,這又怎麼會有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對此大加撻伐呢?如果電影裡還賦予黑天鵝自主、獨立的正面符號的話,搞不好還會引起女性主義的叫好咧!。以前何春蕤在「豪爽女人」裡不是就有一句名言:「只要性高潮」!自主的性權,本來一直就是女性主義者所追求的目標。

不過我覺得特別用女性主義的觀點來討論這部電影,雖然電影裡是有一些相關符號,但總覺得特別挑出來大加論述有點太刻意了些,也許導演本來就沒意思將這些元素放在他的電影裡,之所謂「落花本無意,流水自多情」,看倌就自由發揮了吧!
無圖示
回應
7F
感謝MASH的指教。我非常同意一部片對觀者來說有沒有意義完全是見仁見智的。
您說的女性主義內涵與精神我大概都了解,會特別拿出來講也只是一時有所感。
如果女主角對黑天鵝的詮釋完全是出於自我意識及渴望,那您說的觀點就都成立,只不過她想表現出的黑天鵝卻是想服膺舞團總監的觀點,就比較沒有所謂的女性覺醒了。
我對女性主義粗淺的了解,就是一句話:女性做任何打算時要能只根據自己真正的需求、欲望、利益,而不是為了男性、家庭、子女、社會期待等等。要真的能做到這樣,女性才能真正算擁有自由意志。
現代社會及男性對女性的要求與期望,與維多利亞時期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而表面上可以公開的期許,與私底下不可言明的期許,又有許多差異。大致上這部影片所描述的期待還蠻中肯的,心理上希望她挑逗、魅惑,生理上希望她柔弱、受保護。
多謝指教!
無圖示
回應
8F
指教真的不敢當,不過就是對您的說法有點疑慮罷了。就您看來,妮娜想表現出的黑天鵝卻是想服膺舞團總監的觀點,所以某種程度就象徵著服膺父權。不過我一直比較無法理解的一點是,就柴可夫斯基筆下的?天鵝的確就是充滿誘惑的形象,而妮娜偏偏就是表現不出,換句話說,如果今天換做是一個「女總監」,妮娜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那是否意味著,只要叫一個個性保守的女演員、女舞者,揣摩開放情慾的角色,都象徵著服膺父權?那導演、總監如果是女的又該如何解釋?所以我覺得總監的出發點很可能只是單純為了戲、為了角色本身,而不是因自身性別的性慾別投射在舞者身上,如果總監只是出自於自己的主觀的要求或是性慾,為何妮娜最後分裂出的?天鵝之舞,會讓其他舞者都感受到了她的蛻變?所以您之前將最後?天鵝殺了白天鵝解釋成服膺父權,我才會覺得有點刻意了。
無圖示
回應
9F
不好意思,上面那篇裡「黑天鵝」的「黑」選錯字都變成了「?」,就麻煩將就看吧。
無圖示
回應
10F
1994年婦女團體發動的反性騷擾遊行中,我創造了一串口號,「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騷擾,你再性騷擾,我就動剪刀。」後來還為了娛樂效果,加上了「把你剪光光」。這串口號不但明確的拒絕性騷擾,也強悍的威脅膽敢越雷池的人,更首度說出了女人表達情慾需求的權利。口號從台北市七號公園一直喊到中正紀念堂旁邊的杭州南路上,社運團體都喊得爽歪歪的。

但是第二天打開某些報紙一看,咦?怎麼不一樣了?報導中的口號已經變成「只要性高潮」。

明明是「我要」,怎麼誤傳為「只要」!

以後每逢演講或接受採訪時,我就苦口婆心的「糾正」:我要性高潮、我要性高潮、我要、我要。

可是大家都不接受「糾正」,媒體仍然寫著「只要」。

為什麼老是搞錯呢?

全文:http://goo.gl/PalD8
無圖示
回應
11F
謝謝MASH再度指教,以及阿仁的正確資料。
MASH您的觀點我也能接受。只是柴科夫斯基的黑天鵝充滿魅惑可能也是當時的編舞家留下的詮釋。這部片就是找男性來演舞團總監啊!這就是它呈現出的樣子囉,如果是女總監故事大概會不太一樣了。沒辦法知道導演想怎麼拍,只能就現有的故事來解讀了。
感謝!
無圖示
回應
12F
其實一部好電影不一定要有很深的意義

人類最深厚的意義不需要記錄在電影裡

電影的責任不一定只有拍出個驚世駭俗的意義來

觀察生活、反映生活、分析生活

重要的是拍的讓人有深刻的體認與感受

把拍的內容說白了也許是個很淺的道理

但是卻深深的烙印在云云大眾的心坎裡了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