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陌生的孩子 --- 我要我的孩子回來! (雷)
無圖示
回應
1F
陌生的孩子 --- 我要我的孩子回來!

看完了去年底的這部《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覺得安潔莉娜裘莉真的演得很好,把一個面對失子之痛的母親詮釋得很入味,有扣住心弦的感覺。

這部電影真的是裘莉從影以來的演技代表作,之前的性感狂野模樣,在片中完全看不到,全都包得緊緊的,那雙火辣的眼神換成了堅毅勇敢的神情。

收起了矯健身手和強勢作風,裘莉這次扮演一個單身弱勢婦女克莉絲汀,兒子華特在她上班回來之後就不見人影。

打去報案,對方卻是無關緊要的冷淡口吻,表示依法在二十四小都不算失蹤,一定在家附近玩耍忘記時間,明天一早一定就會回來。

其實沒有人說依法辦法有錯,只是那無所謂的官方語氣,一點也沒有設身處地為人設想,聽了只會人更慌、心更涼吧!

之後警察的處理更加草率,找到了個冒牌貨卻還硬塞給克莉絲汀,說服裘莉先擺姿勢讓媒體拍照,並要她先把孩子帶回去再說,說不定回去之後,慢慢地就會認出這小孩。

但母子連心是天性、是本能,做媽媽的連自己的孩子都認不出,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才過幾個月,又不是經過幾十年。

更扯的是,之後克莉絲汀向警方一再反映,卻都是熱臉貼冷屁股,警方態度強硬冷酷,不願再節外生枝、不管孩子死活的嘴臉實在可憎。

一個母親在眼前心急如焚、滿臉涕淚,那警官卻依然故我,認其是已結的案,不願再自找麻煩。

這是人民保姆嗎?還是冷血惡魔阿?

看這部片的時候,真的讓人看到很生氣阿!真的是歸巴豆會(一肚子火)!

當目睹克莉絲汀在提出證據的前一晚,被警方強迫且無由地送往精神病院,真的忿忿不平到極點了。

結果接著看下去,才知道克莉絲汀並非個案,所有的12號病人,都是被迫害進來的,警察瀆職、卸責、貪功,竟然到了這麼嚴重的地步。

我看他們根本就是一群有執照的流氓,看不順眼的、不配合警方動作的,反正就通通丟進去精神病院。

精神病院成為了罪惡的幫兇,不是安撫與治癒傷痛的心靈,而是根本就把人給逼瘋、搞到精神耗弱才肯罷休,這樣看來精神病院還真是「名副其實」阿!

這種種的不平等與冷漠,與克莉絲汀的堅強母性,那份鍥而不捨的尋子之心構成極大的對比與諷刺,一方是處心積慮要壓低聲息、趕緊滅火,另一方卻執著到底、永不放棄。

但人心豈能這樣被壓迫與欺凌,越往下壓,反彈的力量越大,這是定律!

因此最後雖然沒有尋回失子,但也令人滿意,與其找回愛子闔家團圓,我覺得這個結局比較有迴蕩的餘韻,比較美一點。

那個屠殺二十個小孩的殺人兇手固然罪不可赦,但我覺得本片要凸顯的,其實是弱勢對抗強勢,最後扳回劣勢、討回公道的過程,以及社會對他人事務的冷漠與旁觀(別人的孩子死不了)。

導演是「永遠的螢幕硬漢」克林伊斯威特,我想裘莉能發揮演技至如此深刻,能揣摩內心戲到這麼入裡,導演實是功不可沒。

最後聊聊片名好了,其實Changeling的本意是「調換兒」,有一本暢銷小說《失竊的孩子》就是在講調換兒的故事,有興趣不妨可以一讀。

調換兒是什麼呢?這裡節錄一下我《失竊的孩子》那篇讀書心得裡的文字:

「調換兒(Changeling)的故事,古今中外皆有,不管是民間傳說,或是歷史記載,都可見相關的描述,大抵是說一群森林裡的妖精(trolls, elves, fairies)綁架人類的小孩,與其交換人生,妖精偽裝成人類,原本的人類被迫成了妖精,然後還得等待一百年,尋找下一次的調換機會。

此由來眾說紛紜,有一說法是,歐洲當時有些村莊被外人入侵,村民被趕出家園,外人就佔地為主,後來那些被趕出去的村民,常常偷偷把自己比較虛弱多病的小孩,跟那些外人的健康小孩掉包,這種調換小孩的行為,就是妖精調換兒早期的原型。」

由於這部歷史名案是講述換錯孩子的經過,因此這部電影就叫做「Changeling」,中譯為《陌生的孩子》倒也中規中矩。

這麼晚才看到這部好片,光看裘莉突破演技就值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也實至名歸,不過小金人獎座當然還是凱特溫絲蕾的啦!

總而言之,《陌生的孩子》,推薦這部片。


原文於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5476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