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愛在黎明破曉時 --- 關於那樣的默契
無圖示
回應
1F
愛在黎明破曉時 --- 關於那樣的默契

《愛在黎明破曉時 Before Sunrise》這部電影距今已有十四年了。

十四年前,我還是個國小生,整天忙著打躲避球,寫國語習作,捉弄女生,跟同學在走廊追來追去,愛情在我的身體裡,隱隱約約萌芽,似懂非懂。

當時沒看也沒什麼好扼腕的,反正看了也看不懂,應該沒什麼共鳴吧。

小時候理想的愛情模樣,就是阿拉丁與茉莉公主一同坐在魔毯上,在星空下遨遊,就是鐵達尼號上,傑克與蘿絲轟轟烈烈的生死相許。

彷彿愛要這麼浪漫,要如此濃烈,才是真正的愛情。

十四年後的現在,我到了二十五歲,大概是片中男主角當時的年紀,愛情談過幾段,受過傷,也傷過人。

在看此片的時候,我不可思議地全神融入在其中,為這段默契至上的愛情,醉心不已。

常常聽人家說要「培養默契」,後來想想,默契應該是一種瞬間就能決定的東西,虛幻但確切,是一種難得的神聖,又像呼吸一樣自然。

那是一拍即合,彷彿與對方有聊不完的話題,溝通充滿在互動的每一刻,就算沒有言語,眉眼中也充滿情意的流轉。

默契無法培養,它的質地天然純淨,彷彿一瞬間就能肯定些什麼了,經過培養出來的,應該是一種「熟悉」,添上了人工的操作,時間的醞釀,的一種彼此了解。

當然這只是我的臆測與看法,直到最近看了這部電影,對默契才有了更深的體會,那完美理想的愛情交流,就在我眼前上演著。

片中的男女,前天還是火車上的陌生人,隔晨的道別卻如此不捨,兩人在一天一夜的過程裡,不斷的對話中,他們交換了彼此的默契。

一對吵架的中年夫妻,讓這對年輕人有了接近的機會。

美國男孩傑西(伊森霍克)與法國女孩席琳(茱莉蝶兒),在若有似無的第一眼,好像就有些什麼在空中交流相會了。

後來的休憩車廂談天,兩人目光時而接觸,時而又轉向窗外,當對方在說話時,又專心地看著對方。

窗外的風景,往後飛成綠油油的一片模糊,兩人的心卻越來越清晰。

本來在維也納獨自下車的男孩,竟回頭邀請並說服女孩一同下車,逛逛走走,延續聊天的感覺,兩人才剛通起來,怎能就此中斷?

看到這裡,覺得愛情真的需要多一點衝動與勇氣,就像起飛需要一陣風,火箭升空需要噴射的動力一樣。

女孩步下火車的那刻,嘴上是掛著微笑的,她在期待著什麼呢?

一場浪漫新鮮的邂逅?一次充滿可能的未知冒險?一天一夜的馬拉松式聊天?

對女孩來說,原本做好上床的打算,卻到最後只想要對方的吻,兩人的交流,從底層的慾望出發,漸漸升高到心靈層次的交融。

那吻,不是所謂承諾或保證,而是自然而然的渴望,需要被滿足,是內心最深處的呼喚,需要被回應,如此而已。

兩人的對話是如此隨性自然,卻又精彩和經典,不一定是什麼所言甚是的大道理,男孩與女孩,就只是分享童年、家庭、生長背景中的一切,放鬆自在地亂開玩笑,有時是愛與被愛的傾訴,或是人生觀的小小詭辯。

過程自然、不假修飾,就像真的在看一對男女慢慢地互相靠近,兩人靈魂在內心深處牽手漫舞。

很難想像這是演出來的,兩人的對白中不時有插話,話題切入也不矯作刻意,感情無妄真實,讓我不禁覺得,他們兩人根本是玩真的吧。

不像時下的青春偶像劇,過於浪漫的台詞,總是顯得不自然,愛的宣誓與告白,都像是背出來的,沒有發自內心的感覺,常常流於虛假。

片中那愛情的火花,不像一束煙火在天空爆裂時,那般燦爛耀眼,而比較像兩根閃著火光的蠟燭,用彼此的光芒,溫暖了對方一整夜。

沒有轟動的愛戀,卻也能觸動心弦,沒有征服情海的「You complete me」,那種所謂的代表性對白,但你也能被偶然一句的閒聊所吸引。

不得不承認,看完這部電影,實在很想談戀愛阿,等待那真正觸動心弦的悸動,相處時又能全然放鬆般自然,擁有獨一無二的默契。

愛情裡不用成為best one,只要能是對方的only one就夠了。

情人節快到了,情人們不妨拿起這部片,溫習當時逐漸靠近的興奮與感動,單身的朋友也很適合重看此片,相信愛情永遠有那麼一塊清新美好的本質,然後勇敢地起身去追求。

《愛在黎明破曉時》的續集《愛在日落巴黎時》在2004年推出,我還沒看,一方面很期待,但又不曉得兩人的久別重逢,會不會破壞了第一集的美感餘韻。

嗯,說那麼多,去租就對了。


原文於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534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