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它要表達的是什麼?
無圖示
回應
1F
今天去看了這部片我想導演真的是想挑戰電影的極限尺度,劇中第三點一覽無疑的畫面,令我有點震撼和印象深刻,影片中帶入了不少老電影的經典片段,透過這些電影,三個年輕學生玩起了電影猜謎遊戲,最後更像是玩扮家家酒的,玩起了性愛遊戲這對我來說似乎是有點荒唐!很想聽聽看其他看過這部片的人的想法!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只要是電影迷應該都知道它要說的是什麼
只要是搖滾樂迷也都知道eric clapton ,jimi hendrix
誰才是吉他之神
無圖示
回應
3F
這部片對我來說雖然沒有很大的衝擊,因為電影對於故事的敘述多於創意(其實應該說沒有什麼的新意)。

感覺上就只是在講這年輕人的關係(不知道是否像有些人流行的國王遊戲?)、矛盾行為、怪異同時也想要獲得認同(雖然劇中的角色當下一定覺得他們的行為不需要被認同,哈!)。

劇中塑造的文藝青年的姊弟—看似絕頂聰明、熱愛藝術,其實應該是自以為的活在自己的象牙塔;看來詩意般的浪漫生活模式,卻是建築在雙親給予的自由和金錢之下;似乎譴責暴力,在學運中卻是毫不猶豫地投擲汽油彈……,這些矛盾行徑就是理想和現實的最佳寫照。

或許我不了解太多法國人的想法,所以沒有太多的感覺吧!反而對於美國男孩的一句話~~他們兄妹根本不想長大~~感到很認同。

至於學運,只是最後讓大家的關係好像又回到了原點,女孩終究還是放開了美國男孩的手,暫時回到心靈相通的雙胞弟身旁(用暫時是因為誰知道幾年後如果她的想法慢慢的融於世俗,他們的關係就或許不再和先前一樣特殊),但我想,隨著時間的腳步,雙胞胎的關係終究會正常些,這在女孩對他弟說了I love you,他弟只回應I love you too.,而後女孩接著有了一個悵然的笑,就說明了一切。(至於為什麼,有看電影的人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吧!)

話說回來,不要迷信所謂的電影大師,因為電影大師的作品,也不是每一部都是非常好的。對我來說,這部片除了引發話題,並沒有太大的特色,我也不知道它要表達的是什麼。
無圖示
回應
4F
雖然我不知道誰是吉他之神,我也不知道卓別林跟XXX誰比較偉大,但三樓的,你應該是電影迷吧,給你拍拍手,呵呵!
無圖示
回應
5F
路人甲說得好,我的看法也大致如此。改編自美國人的小說,我倒覺得貝托魯奇從中找到他年輕的歲月。影片有好多好多典故,恐怕一般人只能看故事而本人卻看得到鄉愁。看太多裸露鏡頭的我並不會覺得尺度有問題,而是劇本如此設計一男一女雙胞胎手足之情接近亂倫頗不能說服我。請大家參觀我的部落格 http://blog.webs-tv.net/jostar2 裡面加進很多在台灣的報紙、雜誌絕對看不到的新聞跟評論。
無圖示
回應
6F
這部電影給人很多衝擊性的想法..包括親情.愛情.理想.熱愛.學運.自我意識.....說也說不盡

剛開始三個主角為能打破非法之徒之紀錄時,真是感受到年輕人的那股熱情.衝進和挑戰過去紀錄的傻勁..尤其跟經典黑白片作一番對照,讓我感受到(不論是劇中人或導演)對過去美好紀憶的懷舊,令我感動落淚...這也是這部電影所再三重複的情懷

還有最值得探討的是這對孿生姊弟連體嬰的特殊感情..不管什麼他們都互相體驗..包括裸體共眠.一同共浴.甚至最隱私地姊目睹弟打手槍.弟目睹姊初經驗的落紅...再三顯示雙胞胎共生分享經驗,非常親密的不可分的元素..雖然姊的男朋友(美國男孩)想喚醒他們是單獨存在的個體,可以自我選擇成長,但還是敵不過血濃於水相連的親情...過份依賴對方就像長不大的小孩,遇到事情也容易會往較幼稚方向堅持而無法更?闊去面對事情

我也佩服那位美國男孩倡導反暴力的堅持,尤其是最後一幕,他試圖要告訴在學運欲滋事的年輕人”不要以暴制暴,要用愛來化解事情”,但無奈那對雙胞胎不聽勸告而造成更多的傷亡..
看到這裡,我不禁淚流滿面..因為能體會若沒用理性來面對,只可能會造成更多的遺憾和難過..想想台灣的各式抗爭也不是如此嗎
無圖示
回應
7F
dreamers dream... with the eyes closed...

out side of the apartment is happening some thing big: the student revolution in paris, and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apartment is just a critic (or cribetion but in a small scale, as a metaphor) of what is happening out side using this special and espetacular story of these 3 individuels.
無圖示
回應
8F
就同片名原文「The Dreamer」。

感情越界又畸形的孿生姊弟 難解的性愛遊戲 盲目的夢想 殘障的生活態度,在在體現片名的字意吧~就像做夢一樣...

其實片名直翻就是「夢想家」一對身心都過於依賴的雙胞胎,生活、思想都與常人背逆 就像肉體成熟的大孩子,在父母過度金錢與自由中予取予求, 高談闊論政治、理想和電影,卻也不過讓革命和感情在腦海發生,只是個愛作夢的人,在容易被擅動的情境中切割自己的夢想精神, 顯得格外幼稚。

如同馬修和李奧辯論紅衛兵那幕,那群手拿紅皮書 嘴喊一致口號的盲目群眾,無意識無條件的複製他人的夢想,在動亂的大環境中,捨棄自我見解和思考能力,甘願淪為一棵徒有夢想的空心菜,李奧和依莎這對過親的雙胞胎難道不是如此,因相互依賴而捨棄自我,因家庭優渥而免卻現實痛苦, 將革命美夢像賞鳥般的秀秀念念,膚淺的生活夢想家...(從李奧口中所說毛的革命是用文化不用槍 就瞭解他是個大外行... )

至於美國人馬修,從一個商業化且實事求是的國家來到法國,遇見浪漫又頹靡的雙胞姊弟,易於常人的性愛遊戲,豐沛的情感交流,在這片遠離親人與社會窒鎬的空間中,他在現實與夢幻中游走與享受,只是,個性、環境和教育影響人甚深,馬修的務實漸漸搓破這對姊弟的浪漫, 他也終於在爾後瞭解,這場愛情和友誼終究將是過場夢境,三人曾共同享有這場美夢,但終要各奔東西,或許這對兄妹還不醒 而他卻已含淚揮別...

其實,依莎貝爾的自殺舉動,或許也已望穿這場夢的破局,而期望以自殺來留駐美好的剎那吧?!

不過,我不會覺得好看啦
無圖示
回應
9F
伊莎貝爾和席奧的關係就像是上演在巴黎的藍色珊瑚礁,無邪坦承的赤裸程度已經不可理喻到一種乖離違和的邪惡境界。
這對心智未開化的兄妹未能學到自己與社會間的關係,於是電影便成為他們王國裡的神話,替他們帶來各式各樣他們未能觸及的體驗,而藉由模仿著電影情節形成一種自我確認的儀式。我想他們有著很糟糕的父母,即便擁有豪宅和開不完的支票,但卻自私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什麼也沒教給孩子,伊莎貝爾和席奧大概只跟父母學會抽菸喝酒和理想過度不切實際的社會主義論調罷了。這正是問題所在。無法和身旁世界人群契合的兄妹倆,像是活在荒島上彼此尋求慰藉相依為命,直到美國留學生馬修的出現。

或許是伊莎貝爾有意識的想要從這種不正常的關係中解脫,於是選擇了馬修。也或者是他們感到一種即使兄妹倆彼此擁有仍排遣不了的寂寞,而馬修適時的出現使他們可以打破原有的模式,總之,馬修加入了電影的遊戲,而原本只屬於兄妹倆的王國開始產生變化。

馬修被這背離倫常的景象嚇傻眼。獨自離鄉背井到法國的馬修深受這對兄妹的熱情吸引,但隨著和他們的關係越深入,就越為那變態的相處模式困惑。深愛著伊莎貝爾同時也擁有席奧的友誼,卻無法把他們分別開來對待,因為他們兄妹倆是『一起』愛著馬修的。

我的老天...到底誰可以來教教這對兄妹啊......唉

馬修沉迷之際也開始感覺兄妹倆根本沒長大過,一起睡覺一起上廁所、玩著只有自己知道的遊戲,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這個世界,僅僅懷抱著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憤世嫉俗,在食物已經吃完的時候也只盤算著打電話去跟父母要支票,於是一心想喚醒他倆,終止兄妹對彼此的依賴,無奈兄妹倆真的很像未開化的生番,無法理解一般人類的關係行為模式,只感受到因馬修加入而逐漸產生的疏離,而陷入混亂與恐慌中。

背景時值60年代法國社會動亂,我想導演是要強調那種青年男女對自我認知和社會理想間的衝突才以此時代為背景。最後馬修仍喚不醒這對兄妹,他們似乎無論以什麼形式,都將走向自毀---儘管有著革命熱血,卻是為自己虛構出來的幻覺而燃燒,即使擁有純潔的愛,卻仍舊隨著自我質疑和存在價值的崩毀----不得不選擇自我毀滅。

結局還是自己看來得好,在這裡就不詳加敘述。

只是到了最後,當現實(蜂擁而至的警察)以殘酷的姿態浮現,馬修絕望得心痛而去,我也忍不住眼眶含淚胸口緊縮起來。

如果要簡單形容這部影片的話,我會說:

『那是美麗的青年男女,一同作著無知的青春夢,夢醒的瞬間已來不及阻擋現實對他們的毀滅。』

真是,太青春了(只是以一種傾向變態的角度來陳述...)
無圖示
回應
10F
電影不是用來說服你
或是教你怎麼樣去看懂他
這不是好萊塢大片
也不是一個完整的 高潮迭起的劇情片

可是沒人說電影一定要那樣走那樣拍才是電影
我倒覺得這部片也許在意念上不是絕對創新
但導演組合的功力 和為傳達訊息所呈現的方式 真是再有趣不過了

加上這一部時空被景在六零年代 戰爭潮 性解放 世界文化嘻皮文化衝擊
影像藝術的流行 黑白經典電影的傳承
甚至於整部片環繞的六零年代最棒的迷幻藍調搖滾
最最具代表性的三J...... 熱愛音樂的我
光聽到Janis Joplin的歌當配越都頭皮發麻了
這也是電影的美學才能把這些藝術元素在最巧妙時分做最美妙的結合

這部片的片名叫做The dreamers
我想已經為這電影做了最佳的註解
大家也許都只看到他們脫光光的 聳動的影像表面
但如同夢境一般 做夢的人 是不會覺得自己的夢境荒誕的
因為夢本來就常常是奇怪的 不太可能成立卻成立的
還有一個重點 那是真實的
深深做過夢的人 應該了解到夢可以多真實!
他們會相信這個夢 及夢中所堅持的種種
這並不是對錯的問題 也不需要解答
導演想要表達政治 社會變遷與電影結合的概念也在這裡
只不過是有些人會做夢 會執著他的夢
有些人不會做夢 夢醒了就算了
可是站在這世上所有正確正義的立場
堅持自己所夢 相信夢想的人有錯嗎?
電影中用了社會運動的立場來影射這個寓意
其實堅持自我有時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它常常是反社會的 也如同大家想盡辦法去分析的
找不到規則可循 或能說服全世界的立足點
的確 瘋狂有時候是幼稚的 長不大全世界都會罵你
於是活在夢裡的人 衝向前去 丟汽油彈
他們可能會受傷 會死 會被逮捕
但終究淹沒在警察(時光)的洪流裡
夢醒了的人 不再相信的人 他默默轉身回到人群裡
也許成為存留下來 回到常軌 可理解的一份子
但那代表夢是錯的嗎?他沒有享受到嗎?
前一刻他還在別人的華屋中大飲名貴的陳年紅酒呢

我們都會評斷 都會看 什麼是傻 什麼是怪 什麼是難懂
可或許這部電影不需要
有人說結局不好 但我卻覺得結局再棒不過 再足夠不過了
它告訴了你 選擇是什麼~
夢想之人 可以堅持所夢 不被認同或了解 衝向火場
也可以經歷一段 大夢初醒 或遺憾一生 或永誌銘心
沒人告訴你 或該告訴你 什麼事該如何
被奇幻 被成長 被體驗 被矛盾衝突 被愉悅 被接納
被得到同伴遠離孤獨 或回到孤獨....等種種感覺包圍
並經歷 這就是人生吧~

最後再提個有趣一點
如果 真如這世上所說堅持自我堅持所夢的人~往往是要孤獨的
那假使有一個人 永遠站在你這邊
他堅持你所堅持的 愛你所愛 信你所信 和你同進退
你永遠可以確定這件事 你也許也要面臨這世界的衝擊
也許你也要清醒要求生存 但你永不孤單
難道這個意義只會是兄妹亂倫而已嗎?
難道我們不追求這樣的一種嚮往和陪伴嗎?
可能你會說 但他們那種親近和坦誠的方式太變態太超過了
可是怎樣的愛 是不變態的呢?怎樣是要愛少一點 才符合任何人的剛剛好呢
兄妹的愛也許因為影中連體嬰的背景因而誇大
可就是要告訴你 沒有人可以去judge誰或什麼事
人是自私的 也許因為你認為這樣的死忠的伴根本不太可能存在
(某種程度我也這樣認為@@)
但不代表這樣的存在很錯很怪 因為夢就是存在的 就是成立的東西
電影甚至告訴你 來到現實世界
也不是所有形式都被一種理所當然爾的觀念豢養
看看 他們的父母 回家來看到如此震撼的畫面 靜悄悄的放下支票速速離開
他們什麼也沒做 自己就走了
奇怪嗎? 對~電影就是這樣演
但人生本是這樣 有什麼不可能? 你要不要開一扇門 自己去看罷了
無圖示
回應
11F
怎麼有人用還沒開化的生番還形容
也太種族中心主義了吧!
無圖示
回應
12F
我想大家看這部片的時候都被台灣的宣傳手法騙了,什麼亂倫、大膽的性愛鏡頭,這些在電影裡面只是枝微末節,貝托魯齊想表達的可不是這麼簡單。你們知道這部電影的背景嗎?1968年新左派的學生運動,起因是法國電影資料館館長被免職,電影被箝制,這是電影界的一件大事,當時法國許多名導演楚浮、雷奈、高達夏布洛跟許多電影工作者策劃了這次的示威活動,甚至阻饒坎城影展的進行。新左派主張自由開放跟社會改革,但卻遭到保守政府的鎮壓,雖然政治上並沒有太大影響,但這卻影響到全歐洲甚至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影,左派電影工作者開始把對政治、社會議題的關切放進電影裡,電影界女性主義、同性戀議題等開始出現,政治現代主義電影影響了往後電影歷史的數十年...
貝托魯齊的這部片影就叫做The Dreamers,就是當時學運的那些學生,懷有社會改革、開放的夢想,雖然有些盲目,電影裡他們對毛澤東的崇拜可以看出來,但是他們的夢想是美的,馬修代表的是美國,也就是保守主義的代表,他只想到負面的那一面,雖然在這過程中他有時候也樂在其中,但最後他無法跟另外兩個左翼份子一同上街頭,因為在他保守的觀念下認為這是不對的...伊沙貝爾最後還是跟著他哥哥參與了這次的武裝暴動。貝托魯齊也許真的只是在懷念他們以前的時光,那時候只有夢想,和電影,如此而已...

有時候看電影還是需要做點功課阿...這畢竟不是好萊塢的垃圾電影...
無圖示
回應
13F
怎麼又是做功課.........


電影是藝術
但它也是娛樂工業下的產物
這並沒有錯吧!!

所以一個好的電影
應該是讓我們上戲院享受娛樂價值外
甚至可以進而感受到某種深層的人文教育意義~~
如果如樓上所言觀影前都要做功課
一個好好下班後的休閒活動
是不是就變得跟上班一樣沉重.......




歡迎來逛逛~~
http://www.wretch.cc/blog/iamachilles/12485782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