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從大陸觀點看《海角七號》-- 細節之美
無圖示
回應
1F
也是轉貼: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1aee70100be21.html

電影《海角七號》的細節之美! (2008-11-08 06:43:17)

好多人向我推薦《海角七號》,今天終於看到了這部創造今年台灣票房紀錄的電影。今年暑期開始這部《海角七號》大熱台灣影市,票房熱度持續高漲,甚至超過《色戒》什麼的云云。不免有些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影片能夠讓幾乎不看國產片的台灣人如此癡迷呢?

  作為內地人看到這部電影,老實說肯定還是沒法明白,為什麼這樣一部看似普通的青春勵志片能壓倒《色戒》、《赤壁》這樣的大製作電影的超高票房?
  《海角七號》講述的是一個台灣小鎮恆春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開海灘演唱會,需要立刻組織一個當地樂團作為暖場嘉賓而展開的一系列努力,過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斷堅持而獲得成功的勵志故事。本來很簡單的一個故事,因為導演獨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愛情,通過七封遲到的情書的傳遞表現出來,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現出一種迥異於一般青春片的厚重與雋永氣質。
  影片中的七封情書是導演魏德聖親自操刀撰寫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輕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書信的魅力,這是網絡時代的他們所缺失的,因此顯得尤為浪漫。但這段愛情其實只被導演用作一個淡淡的背景,甚至作為日籍教師的臉部特寫都沒有,永遠是遠景或虛景。而更關鍵的場景,60年後老太太收到後輩們努力送來的情書,竟然連一個臉部都沒有給,顯然顯示了魏德聖決意避免煽情。實際上這種舉重若輕的處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餘韻。
  內地人自然很難瞭解為什麼,這部影片在台灣那麼廣受歡迎。台灣網友這樣告訴我:這部影片出來的時機很對,現在是台灣人民民族意識最高漲的時候,對於反映本土民俗的電影尤其歡迎,這才是《海角七號》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至於有敏感的大陸影評人認為影片反映出是不良的殖民文化,就完全是不瞭解台灣歷史的放言。為什麼日本人敗走台灣時是影片表現的那樣和平,原因是雖然日本統治台灣51年,但事實上也把日本先進的基礎建設、城市規劃都帶到台灣,當時台北是第一個在亞洲有街燈的城市,台灣的第一條鐵路都是日本人建造的,比起清廷、葡萄牙、荷蘭等其他統治者來說,台灣人民對日本的好感遠遠超過前者,所以台灣人對日本是有感激之情在其中的。(這些內容都是台灣網友告訴我的,在網上查了一下,似乎都是事實。只是內地從來沒有說這些而已。當然這些都是影片的外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搜索瞭解。)
  其次,電影對台南小鎮。市井民情的細緻入微的寫實是電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語、台語、閩南話夾雜反映出一個鮮活的小鎮文化,演員的表演也全部以寫實為主,所以大部分觀眾都是被這種真實所打動。好幾個台灣網友告訴我,哇,電影中的那個誰誰就是他們鎮上誰誰的樣子呢。因為離的近,台灣人對此自然更加感同身受。而內地人看起來就與《練習曲》這樣的沒多大區別了。
  影片沒有邀請一個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國內雖說影響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無論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領與小資中流傳,所以范逸臣、林曉培這樣就已經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個因為在都市中懷才不遇衝撞得頭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縮到家鄉小鎮的年輕人,這是現代都市造就的典型悶騷男孩,內心的憤怒與困頓無法宣洩,有些自閉與憂鬱,和家人及外界無法溝通也拒絕溝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現代都市年輕人,開頭砸吉他以及惡狠狠罵出的「操你媽的台北」,實在讓觀眾看得爽快。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繪比范逸臣要搶眼,也許是因為自身與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繪本身就是在台灣進修的留學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設定中,她將友子作為日本人孤身在台灣的不適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強與堅持表現得非常出色,當然更因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賦予這個角色很多源於日本女性的魅力。
  實際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點:林曉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潔女工;熱血敬業的小米酒推銷員馬拉桑;執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國寶月琴師茂伯;克制不住暗戀明戀老闆娘的機車修理夥計;輟學去教堂參加唱詩班的高小女學生鍵盤手大大,這些配角的表現全部比主角更加搶眼,一個個都讓人過目難忘,印象深刻。
  當然最最搶眼的就要數那個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國榮今年65歲,身高170公分、體重75公斤。興趣是打架、殺人、放火。」,「我要把恆春鎮放火燒掉,然後把所有年輕人叫回來重建恆春。」「要自己回來當老闆,不要當人家的夥計。」作為主角的繼父又是恆春的代表主席,這個演員霸氣十足,無論是表情、台詞還是形體動作都非常有個性,只要他一出現,鏡頭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無視,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頭腦與善良,應該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後來台灣網友告訴我這個老戲骨是在台灣非常大腕級別的馬如龍,年輕時就是台灣的武俠明星,也是台劇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爐火純青,演起這樣的角色自然是篤輕駕熟,輕鬆自如。有個小八卦是電影中扮演范逸臣母親的那個演員,也是馬如龍現實生活中的夫人。
  而已經趨於化境的國寶月琴師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灣也是確確實實的國寶大師,只不過不是月琴師,而是北管大師,這是他第一次拍電影,據導演透露他的音樂造詣很高,稍微學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還是幾個餐廳的老闆,非常精明能幹。現實中的他最大願望居然是紅到好萊塢,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所以為什麼這部電影如此受歡迎,是因為影片中包含了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納屢屢碰壁的年輕人;清潔女工林曉培也處於社會底層工作,而且與上一代總有解不開心結的年輕人;火爆交警勞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剛強但實際內心卻很敏感纖弱總有很溫柔一塊的年輕人;機車修理工對老闆娘的暗戀也好明戀也好,是每個底層青年在從事著貌似沒有前途工作時都會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趕出來的搞怪鍵盤手大大只有10歲,充分表現出90後的早熟和搞怪(話說她在電梯中唱的那首歌《愛你愛到不怕死》已經在網絡上飛傳);而每個做過業務的銷售員一定對馬拉桑非常認同,那種敬業與熱血是從事銷售工作的人所必須具有的;片中茂伯執拗到可愛的程度也讓人重新認識到老人們的魅力;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眾觀影人群的共鳴;而且,導演功力更深的是將每個人物的故事都只是點到為止,絕不囉嗦,這樣每個人物都有留白,給觀眾留下的想像空間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覺會比第一遍更好,正因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時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這樣導演用心的細節,通過這些點點滴滴的細節,才能將小人物們對生活的熱情與積極向上態度完整的表達出來。
  在這個好萊塢大片通殺全球的時代,有這樣一部文藝片能夠奇峰突起,獲得史無前例的票房記錄,是非常讓人驚訝的。什麼時候,內地也能有這樣一部文藝片佔領票房冠軍的時候呢?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不是台南小鎮喔,是恆春鎮。何況台南不是鎮,可說台南市或台南縣。
無圖示
回應
3F
畢竟對岸的觀眾不是住在台灣,會把台灣南部台南、高雄、屏東的行政區域劃分搞混是很正常的,只要記得對大陸觀眾善意的提醒既可。
無圖示
回應
4F
嗯嗯,我的回應很善意啊
無圖示
回應
5F
雖然和我的感想多少有些出入
不過這篇文章整體而言寫得算中肯
算是不錯的文章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