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12怒漢:大審判』觀後
無圖示
回應
1F
星期一接連看三部電影,「特務行不行」、「12怒漢」、「教宗的洗手間」,專注力沒能從頭到尾持續,只能夠回憶印象最深的部份:

一、小鳥-只是路過不是天使
外面風雪真大,不好覓食,有個寬敞建築物正好可以小歇,或許還能找到適合築巢的角落,屋子裡一些人吱吱喳喳不知在鬧些什麼。雖然有時候你從電影情節中注意到我,正好可以讓你從前一幕劇情的焦點跳脫,但我可不是隱喻什麼高層神靈來俯視眾生,我只是外出覓食路過休息,誰喜歡在這種鳥天氣(看!對我有種族歧視)外出,我們可沒有冰箱,還暖氣咧……。
喔!影片中最後離開的那個人開了窗,也不知他要對我說些什麼,是不是要趕我出去?反正也休息好一會兒了,好吧,走囉。
外面風雪真大,不好覓食,要是每天都風和日麗不是很好嗎,老天爺在想什麼?

二、狗-流浪狗與寵物狗
你一定對我印象深刻,我出現過幾次,但前幾次吸引你的都只是一個帶有音效的光點,你不會以為是什麼寶貝或天啟之類的吧?或許讓你感到失望,原來只是我在戰火餘燼中找來一頓晚餐。要是下雪就好了,街上的肉可以保持久一些,那就可以有更長一段時間不用擔心沒東西吃。
最近競爭食物的狗變少了,以前大家常常為了一餐咬得彼此嘴歪口斜的(這也可說是我們的文化藝術,比起人類刀啊暴力藝術的啊文明許多吧!),咬不過別的狗,只能夾著尾巴乖乖另找地盤謀生,最近因為人類的戰爭,有些狗倒楣被波及,流浪狗變少了,有些原本人類養的狗後來也變成流浪狗,但整體看來狗少了,人少了,我們活下來反倒容易自在些。
那個光點?跟我戲份差不多的戒指?當然不能吃下肚子,運氣不好可能會要命的。你們人類很奇怪,戴著戒指在手上為什麼?承諾?誓言?愛?戴著它拿武器殺死其他同類你們不覺得奇怪嗎?老天爺在想什麼?

三、房子-屋裡屋外
在房子裡面講法律,在房子外面靠武力,在談判桌上比實力?
法律的最初和生命的本質是否有交集?法律是在房子裡面運作的,影片中的檢察官、辯護律師、陪審團、法官,是在法律的房子中運作的。有罪的是殺人的事實?有罪的是殺人的原因?有罪的是執行法律的人?有罪的是擁有武力的人?有罪的是談判桌上的人?有罪無罪?誰能審判究竟?我們都是罪人,祂說。

四、人-審判與被審判的人
投票決定生與死、有罪與無罪、自由與不自由的民主陪審團制度,影片中的角色各自憑藉自己的人生經歷詮釋是非、審判罪贖。在進入討論過程的同時,角色也自我審判自己的價值與是非。印象最深的是以詐術造墓園賺錢、戴勞力士錶、捐款蓋學校、趕著跟21歲的美妹見面遠比慎重決定同樣年輕男孩的一生重要的角色,如此同一個角色的不同面向,是好人還是壞人,誰能審判究竟?我們週遭有多少司法或執法人員,一邊靠著包庇色情、毒品發財,一邊維持良好形象媚俗?
進入討論之中有人選擇傾聽與包容給予重生的機會,有人自衿於個人世俗的外在條件卻懦弱無主,有人把審判當作對於生活中不滿的宣洩歸咎的標的,有人的表演職業背景比檢察官更具備必要的現場還原能力,有人考慮的是審判之後受審人即將面對的種種可能……(每個角色的演出都很精采,鏡頭呈現的張力很足,甚至似乎有點過,是否如此才能顯現12人個別的特色?),或許這些歧異的觀點原本就是陪審團制度設計的目的,但審判的目的呢?似乎未呈現在陪審團討論過程中(藝術家的考慮算是?),或許更不容易出現在非陪審團制度的司法體系的法庭上。審判的目的與機制還能支持法律本身與法律制度的正當性?
劇情最有趣的設計是從有罪到無罪二種意見的消長過程,赤裸裸地演出人性的脆弱與民主的荒謬。我們看到第一位探究是非(不同於是非)執著的勇氣,一開始所獲得的冷眼對待;也看到第二位附和卻不敢挺身而出的隱藏者,卻成為投機者跳出來承認的機會;6比6後來扭轉的關鍵一票更是精采,還要發表先知般的口吻顯示自己這一票有多麼的重要,每位陪審員是用什麼心態面對自己的陪審角色?……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用什麼心態面對群眾、面對自己、面對選擇、面對審判?

五、「海角七號」與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海角七號」票房迭創新高,國三女兒的同學也進戲院看了,據女兒說口碑不錯。很高興國片能在不景氣的大環境中,創造如此佳績,如果能報名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對台灣文化產業應該有所激勵。
「12怒漢:大審判」、「教宗的洗手間」雖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與坎城影展獲獎,但是在台灣上映期間的票房並不好,參考網路資料顯示,二片台北票房分別僅有新台幣59萬與67萬,這種結果令人替二片感到婉惜,但也因此更令人期望「海角七號」能順利入圍,進而激勵台灣觀眾未來更願意嘗試接受多元的影片主題與觀點,或許才是台灣文化產業長期值得期待的目標。


后記:感謝板橋林園戲院讓阮曩羞澀的我可以負擔得起的票價看許多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