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茉莉人生 --- 淡淡的花香,濃濃的鄉愁
無圖示
回應
1F
「茉莉人生Persepolis」,改編自長篇漫畫書「我在伊朗長大」,是作者瑪姬莎塔碧Marjane Satrapi的自傳式作品,被譯成十多種文字,暢銷全世界。

在3D動畫掛帥的主流市場中,製作一部2D的動畫片已很有挑戰性,更難得的是,此片幾乎都以簡單的黑白構成,漫畫風格濃厚,簡單的圖像表達了最深的寓意,充滿無限的張力。

在全球獲獎無數,好評如潮的「茉莉人生」,擊敗了勁敵「玫瑰人生」,代表法國角逐2007奧斯卡外語片,而此片也入圍了最佳動畫的提名,雖然最後都鎩羽而歸,但此片的價值早獲肯定。

「茉莉人生」訴說著一個伊朗少女瑪姬從小到大的遭遇,她跟世界上其他少女一樣,對未來懷有憧憬與想像,有顆好奇的腦袋,活潑的心。

但長大後,不管她在國外或國內,她的靈魂一直被祖國箝制著,但也彼此纏繞,身為一個伊朗人,在異鄉奧地利求學,她有許多說不出的苦衷。

那是一種融不進主流圈的悲哀,因此他只能跟龐克怪咖、同性戀朋友等邊緣人物為伍。

她年輕飛揚的心,一直背負著巨大的包袱,因為伊朗人被當成整天互相打殺的野蠻人,她只好裝說自己是法國人,而想起了奶奶說過的自尊與誠實廉正,想起了爸爸說的不要忘記自己和祖國,心中仍拉扯萬分。

而每當瑪姬想起自己的家人在漫天戰火中求生存,自己卻遠在歐洲過著輕鬆的生活,心裡的罪惡感就會湧現。

就在這些複雜情感的圍繞中,瑪姬渡過了四年的求學時間,這四年她接受了西方教育的薰陶,也有過兩段受傷的戀情,與房東太太也失和鬧翻,無處可棲身,只能暫住朋友家。

這四年間,瑪姬從少女變為成熟的女人,但異地求學的日子困苦,傷痕累累的她,加上思念家人與故鄉,回到了祖國伊朗,但卻一句話也不提過往,甚至拜託家人不要過問。

那是極其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渴望久違的家庭溫暖,一方面又不希望心裡的傷口被觸痛,就這樣,瑪姬重回祖國了。

但迎接瑪姬的,是生活限制重重、女人地位低下的伊斯蘭社會,專制而封閉,秘密警察四佈,人心惶惶,民眾生活在重重的恐懼中。

「恐懼讓我們失去自己的知覺,恐懼也讓我們變成懦夫」瑪姬的爸爸有感而發。

瑪姬回到祖國了,但如今卻更像個異鄉人。

她無法做自己,她所堅持的觀念,不見容於那樣封閉的社會,一人的力量太小,而歷史傳統的擔子太重,加上當權者的極權控制,在外國碰得傷痕累累的她,在自己的國家受的傷又可曾少了?

那個社會離我很遠很遠,或許台灣某個階段也有那樣的影子,但在我們這代,那不過是歷史文獻上的記載,或老一輩人口中的回憶罷了。

但在其他的世界裡,很多很多人無法自在地長大,努力不一定夢想成真,太過堅持自己反而失去一切,同樣生而為人,命運竟如此天差地別。

回教國家,伊斯蘭教徒,在英美國家刻意的醜化之下,幾乎與恐怖份子、激進教義派劃上等號,一般人對那些國家的印象除了戰爭還是戰爭,除了動亂還是動亂,是革命頻傳、內亂不斷的地方。

昔日孕育人類古文明的兩河流域,到了現代卻是血流成河的殺戮戰場,肥沃月灣,變成了人間煉獄。

人生永遠都有抉擇,但卻常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做出了決定。

我們從瑪姬身上,看到了憧憬、愛和夢想,也看到了恐懼與反叛,伊斯蘭革命、兩伊戰爭製造的戰火,她盡其所能地生存著。

她或許變了很多,但不變的是跟家人那永恆而堅定的情感,不變的是奶奶懷中那淡淡的茉莉花香,就像小時候安穩睡著的感覺一樣,不時提醒著她,別忘了她是誰,別忘了她的根,他的國家。

原文於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487883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非常讚。
好看。
無圖示
回應
3F
這個心得寫得很不錯
很有概括性
感謝分享

女主角 瑪嘉 小時候古靈精怪 非常可愛
還有 瑪嘉翻唱美國電影--洛基 的主題曲Eye of the tiger 也非常有意思
無圖示
回應
4F
寫得真好 !! 真佩服 ! 但電影本身嘛 ... 我是覺得普普 .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