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盛夏光年&失敗的國片?-1
無圖示
回應
1F
相信不少看過盛夏光年的朋友,都覺得片子像是有被剪過

更甚者,甚至懷疑劇本原創完整性不佳?

這該從最原始的幕後講起

盛夏光年的原創為短篇小說 光年

作者為 許正平

被這新銳導演找來當編劇,而後卻找危險心靈的編劇改編

騙正平劇本 在改編成自己的

好一個釜底抽薪!

連原創編劇也是到最後一刻(看了電影)才發現

欸~有點不一樣...

只能說

大環境的限制 錢

以及小環境的限制 個人利益

讓這部國產片實際活在半成品狀態

而故此,讓大家感受不到這部片的原始張力

也讓盛夏光年遭受了失敗片的污名

參考文章 擷取自諾韻寫字日記

半生熟的《盛夏光年》(I) - 一些八卦
網絡上,很多很多人替《盛夏光年》電影解畫。

這部電影,的確有觸動神經的力量(我也被弄哭了),可是,留下的問號也真太多了吧,而這些問號,又全都讓人覺得很郁悶,令人有一種不得不自行解畫的衝動。

電影以open ending完結,我想了又想,仍然覺得是導演取巧,多於他真的想請觀眾自行多走一步,發掘故事裏的statement (如果有的話)。

要不導演還未搞清楚這三個角色的內心世界,要不,導演想避開殘酷的領會。

把《盛夏光年》電影解拆開來,演員、攝影、美指、配樂都很具水準,其中演員的水準,我更認為是導演誘導的功勞,可是在這一切之下,導演似乎避開了很重要的一環 --- 三個角色的深度和基本的人性邏輯。

有趣的是,這三個角色的性格設定其實都很有發揮性,可是導演就讓這「可發揮性」輕輕滑過了,留下大量瑣碎的暗示,和一片片光影,讓觀眾自行把自己的回憶投射其中,換取感動。

我卻禁不住想,這個故事原本可以更加燦爛。

不少人說,《盛夏光年》是《藍色大門》的男裝版,《藍色大門》裏的陳柏霖和桂綸鎂,性格簡單,男暗戀女,女卻暗戀另一個女;桂綸鎂跟陳柏霖說:「我想我喜歡的是女孩子,所以我不能喜歡你」,陳柏霖最後就說:「如果以後你發現自己喜歡男孩子,不要忘記我」;這對男女主角,思想直線之餘,更可說是無慾無求;這樣的角色設定,絕對配合電影的單純氣質,也成就了一部很窩心的青春電影;可是《盛夏光年》的三個角色就迥然不同了,康正行、余守恆、林慧嘉,雖然同樣青澀,可是他們的心底,慾望橫陳,或抑壓著,或以另一種方式爆發,電影放了很多暗示,卻又有點不負責任地就這樣算了。

因為想了解一下導演拍這故事的想法,便在網絡上尋找導演的媒體訪問來讀讀看,卻赫然發現,原來這電影殺青後,導演做了很多「補飛」工作呢!而這些「補飛」工作,幾乎都是充著那個「撲朔迷離」的open ending而來的。

首先,他請了王紀堯「補寫」小說,稱之為故事概念小說;可是,電影編劇許正道在網絡澄清,王紀堯只在電影開拍前把一些人物關係構想告訴了導演陳正道,之後並沒有參與電影的製作,他才是真正的故事原創人和編劇,而且更強調,導演並無依他的劇本拍攝,「尤其是」電影的轉捩點和ending!

啊......原來......如此 =p

知道這些八卦後,我恍然大悟,那首我超喜愛,在電影上沒配上,只在概念專輯裏出現的插曲《明白》,原來都是為了解開觀眾的不明白而來的!大概導演拍的時候,對康正行和余守恆之間的愛情還是不太明白(又或為了討好不同性傾向的觀眾,他不想觀眾太明白),後來他終於搞明白了(又或他發現觀眾對這不明不白實在有點忿忿),便請五月天寫一首歌來說明白,歌名直接就叫《明白》!不明白電影ending想說什麼,又或不明白余守恆的心意的觀眾,只要看看《明白》的歌詞,就會完全明白!真的啊!歌詞尾段,一段就是康正行的心底話,一段就是余守恆的心底話,就像對唱一樣,非常清楚呢!

《盛夏光年》的概念/改編小說,其實在一些成長的細緻描述上是寫得不錯的,文字的感動力也很強,然而最大的「賣點」,還是給了這個故事一個結局,補足電影最讓人義憤填膺的部分。

又原來,電影劇本又有另一個結局的。三個結局,可說是原全不同!

那就由結局說起吧。

看了一篇導演的訪問,他說,他想拍一個無性別的愛情故事;也看了一篇電影編劇的blog文,說對《盛夏光年》的冀盼,是觀眾可以看到新世代的愛情觀是這樣的流動開放,具有一種人權進步的象徵。

無性別而流動開放的愛情,是我其中很喜歡,而且希望在往後的創作中,會更多觸及的題材,所以我對《盛夏光年》這個故事一早便發生很濃厚的興趣。

《盛夏光年》的編劇許正平,在看罷電影後,好像跟導演陳正道「割蓆」了,他在blog上說:「老實說,身為編劇,在樂聲首映第一次看見電影全貌時,我也震驚得說不出話來。明明是相同的情節架構,但拍出來的樣子卻完全不一樣。」

「割蓆」事件,跟一般觀眾對電影結局的錯愕很有一點關係。


由電影的撲朔迷離結局說起...

電影以余守恆強迫康正行表白,最後卻只拋下一句「你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接康正行淚流滿面的大特寫來結束。

這樣的結束,立即引來網絡上大量討論文章!

單純作為觀眾,被電影一直對康正行累積的哀愁牽動了90分鐘,到了這一刻,看著哭得這樣真這樣痛的張睿家,的確無法不感覺心痛,這樣的open ending,投入的觀眾,一定先帶著沉鬱離開戲院,然後再用自己的詮釋來試途理解究竟這個結局說了什麼。

可是我在心痛了一會兒後,就無法不覺得莫名其妙起來;再想,就不得不覺得是導演在耍觀眾,而不是戲裏康正行其中一句經典對白:余守恆,你是不是在耍我?︿︿

然後我在編劇的blog文上發現,他的感覺幾乎跟我一樣(他沒有說導演在耍觀眾啦,只是很禮貌地說,覺得導演處理結局是失準了)。

這樣的結局,床戲不是白做了嗎?

電影以余守恆強迫康正行表白,最後卻只拋下一句「你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接康正行淚流滿面的大特寫來結束。

這樣的結束,立即引來網絡上大量討論文章!

單純作為觀眾,被電影一直對康正行累積的哀愁牽動了90分鐘,到了這一刻,看著哭得這樣真這樣痛的張睿家,的確無法不感覺心痛,這樣的open ending,投入的觀眾,一定先帶著沉鬱離開戲院,然後再用自己的詮釋來試途理解究竟這個結局說了什麼。

可是我在心痛了一會兒後,就無法不覺得莫名其妙起來;再想,就不得不覺得是導演在耍觀眾,而不是戲裏康正行其中一句經典對白:余守恆,你是不是在耍我?︿︿

然後我在編劇的blog文上發現,他的感覺幾乎跟我一樣(他沒有說導演在耍觀眾啦,只是很禮貌地說,覺得導演處理結局是失準了)。

這樣的結局,床戲不是白做了嗎?

電影以余守恆強迫康正行表白,最後卻只拋下一句「你永遠是我最好的朋友」,接康正行淚流滿面的大特寫來結束。

這樣的結束,立即引來網絡上大量討論文章!

單純作為觀眾,被電影一直對康正行累積的哀愁牽動了90分鐘,到了這一刻,看著哭得這樣真這樣痛的張睿家,的確無法不感覺心痛,這樣的open ending,投入的觀眾,一定先帶著沉鬱離開戲院,然後再用自己的詮釋來試途理解究竟這個結局說了什麼。

可是我在心痛了一會兒後,就無法不覺得莫名其妙起來;再想,就不得不覺得是導演在耍觀眾,而不是戲裏康正行其中一句經典對白:余守恆,你是不是在耍我?︿︿

然後我在編劇的blog文上發現,他的感覺幾乎跟我一樣(他沒有說導演在耍觀眾啦,只是很禮貌地說,覺得導演處理結局是失準了)。

這樣的結局,床戲不是白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