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三國之見龍卸甲】 觀後感
無圖示
回應
1F
轉載自http://www.wretch.cc/blog/oscarli123


如果說
TOP GUN 被翻譯成「好大一隻槍」
那麼本片可以說是 TOP MINE

好大一個地雷!




「三國之見龍卸甲」,光是聽名字就令人狐疑

仔細回想三國演義裡面,實在翻不出有關於「見龍卸甲」的記憶,而且還是跟大名鼎鼎的趙雲有關....

果然在看完本片以後,對於這個「見龍卸甲」,真是哭笑不得



「見龍」從三國時代切入,以一個虛構的角色「羅平安」口述三國時代蜀國大將---「常山趙子龍」的故事

雖然看似與三國有關,但本片可說是十足的「幻想趙雲傳」

這種杜撰式的劇本其實沒什麼不好,畢竟三國演義的故事,多半已熟到不能再熟,
如果只能以刻畫場面浩大或是人物的英勇來描述,在可看性上,終究會少了那麼點期待


不過,即使是杜撰,還是必須改編的好才行



「見龍」的架構大概是,將整部一百二十回的三國演義,挑出幾段關於趙雲的故事,分別加以濃縮改編,
再用口述的方式,把幾個改編後的故事串連起來,重新打造一個屬於趙雲個人的「幻想傳記」


這樣的架構有點像一串糖葫蘆


口白的部份就像那根竹籤,而每段故事,就像竹籤上一顆顆的糖果子

隨著口白帶著劇情往前走,觀眾就可以吸收到每一顆果肉

但三國畢竟是一個很長的故事,偏偏趙雲又是個重要角色,屬於他的故事特別多

因此這些經過擷取、濃縮、改編的片段,一旦沒有抓到重點,就會顯得相當瑣碎而無謂


有點像糖葫蘆的果子,很多顆,但是都被弄成很小很小一顆,
以至於觀眾在吃下去的時候,也不禁會懷疑
我真的有吃到嗎??..


於是還在疑惑自己有沒有吸收到這一顆的時候,一個沒注意,又吃掉了下一顆,
根本沒時間去好好品嚐


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帶動影片的口白走的比觀眾的思緒還快」

大凡人在接受資訊的時候,文字不如圖像來的深刻

光是口白一直帶過趙雲如何如何厲害,卻沒有提供足夠的畫面來證明

沒看過三國演義的觀眾就會懷疑:趙雲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舉例來說,片中一直提到趙雲智勇雙全,但是劇中對於「智」的部份,卻毫無著墨,根本沒有提出相對的映證
剛巧劉德華在本片用一種「很樸拙」的方式來演出,於是經過兩相加乘的效果,「見龍」裡的趙子龍,
就成為一個十足的莽夫



這樣的編導模式,也延伸出一個後果,就是演員角色的消耗,
為什麼呢?
前面提到兩個缺點:


「很長的故事,經過擷取、濃縮、改編的片段,一旦沒有抓到重
點,就會顯得相當瑣碎而無謂」
「帶動劇情的旁白走的比觀眾的思緒還快」


綜合以上兩點就會得到:
-->「在瑣碎而無謂的片段中,劇情走的比觀眾的思緒更快」


而得到的後果就是:
--> 有角色會因為故事的需要,被安排突然出現,馬上又很潦草的消失
例如部份的五虎大將,還有吳健豪飾演的關興,就都是這個下場


會怎樣?
-->「無聊、浪費錢、反而因為這些多餘的片段,拖累故事主體」




回到「見龍」的糖葫蘆架構

在這個充滿瑣碎片段的過程中,導演在前半場及後半場,各安插了一顆比較「大」的果子
也就是說頭尾各有一場「重頭戲」,相互作為對比及呼應,來建構全劇的立體感


前半段為長板坡單騎救主,而後半段則是決戰鳳鳴山
這兩段見仁見智,我個人是很不喜歡

前段比之三國演義裡真是煞了趙子龍的威風,完全沒有勾勒出在八十三萬大軍裡的英勇
後段則為了「見龍卸甲」這個主題而落入俗套,相當濫情卻又感動不了人,甚至有醜化趙雲的嫌疑



除此之外,既然是改編劇本,在人物造型上,就應該多做一些變化,來增加觀影的期待感

但不知是否受到「三國無雙」的影響,所有人物都偏向日系風格
連電玩裡趙雲頭上那條頭帶,都出現在劉德華頭上,相當沒有創意


這種偏向日系的氛圍,同時也蔓延到劇中的場景及建築物,
常常讓人混淆在兩個不同的民族風格間
於是就沒來由的多了一層無法融入的「不搭嘎」.....


結論:處處是問題,講不完又想不完

相當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