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In the Valley of Elah
無圖示
回應
1F
『nothing has never happened until it was been delineate』是《In the Valley of Elah》的黑幕落下時,我想到的第一句話。

許多影評人不喜歡的《Crash》,是我2005年的top 5,當年眾人一致認為《Crash》太過矯情做作,不配擊敗《斷背山》奪下奧斯卡最佳影片。但我始終覺得,《斷背山》沒那麼好,《Crash》儘管有些匠氣又狗血,可誠意十足。

二、三年過去了,《Crash》的導演Paul Haggis捨棄多線敘事方式,專注在一個故事上,從而衍生出其他小啟發、小質疑。從後911以來產出的一票反戰電影中,《In the Valley of Elah》無疑是其中最為出色、令人驚豔的作品之一。

不同於《Jarhead》對美國出兵伊拉克實質意義的嘲諷、美國大兵永無止盡的等待和無奈,《Flags of Our Fathers》裡美國精神的虛無,甚或是《墨攻》的非攻、兼愛;Paul Haggis利用一位退休軍人父親、從伊拉克前線退回美國本土的兒子,譜出一則疑雲重重的樂章,越是深入劇情越疑惑,直到微不足道的真相大白,才了解:啊!戰爭的殘酷,不只在戰爭的當下,也在戰事之後;戰爭的摧毀,不只作用於戰敗者,也在戰勝者身上。

美國大選在即,眼看布希的出兵政策已經成為「出殯」政策,在選戰中共和黨最頭痛的問題,《In the Valley of Elah》道出了大部份美國人的心聲,他們不想再打這場遙遠的戰爭,不想再讓年輕子弟去地球另一端送死。

《In the Valley of Elah》全片雖然幾乎沒有一個真正算戰爭片的鏡頭,但卻令我想起《西線無戰事》裡,人性的泯滅。十七、八歲的孩子,上了戰場後,面對宛如地獄的景況,就算沒死,戰爭終究還是在他們身上留下了些什麼,而且是一輩子無法抹滅掉的。

就像是對戰俘的虐待,可以一笑置之;開車撞到孩童或動物,都沒太大的不同;見到燒成黑炭的屍體,習慣到可以隨性地黏張小貼紙在屍體上,這些對於遠在前線之後,無法親身體驗的我們,怎樣也無法接受,可對他們來說,也許痲痺了,也許習慣了,也許,真的無所謂了。

我們不用看見血肉模糊的屍塊或槍林彈雨的場面,也能知道戰爭在他們身上做了什麼。

於是我又想起Virginia Woolf講過的那句話:『一切未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

是這樣的吧?沒有Mike手機的影片,Hank(Tommy Lee Jones 飾)不會知道原來兒子的心靈如此煎熬;沒有同伴的自白,不會知道原來兒子早有吸毒;沒有親自走一回色情酒吧,不會知道,原來軍人保守嚴謹的風氣,早已蕩然無存。

其實他們一直都在求救的,只是處在安全環境的我們,從不當一回事。Hank錯把兒子的求救當成一種無力的訴苦,女探員Emily(Charlize Theron 飾)輕忽為了愛犬報案的女子家庭問題,最終都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Paul Haggis用了這樣一個相輔相成的對比,給螢幕前的我們一個警惕。

而片末,Paul Haggis再講一個「以拉谷」小故事,說著我們都未曾察覺(接受?)的錯誤。

「為什麼要讓他去跟巨人打架呢?他只是個孩子呀。」Emily的兒子天真地說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應該便是這樣吧。大人總叫孩子懂事一點,殊不知真正不懂事的,其實是我們。

為什麼要派年輕人去打仗呢?他們只是孩子呀。多少人如此問道,答案,卻是遙遙無期。


---

這不是影評,這不是影評,這不是影評,這不是影評,這不是影評,這不是影評。
這叫感想。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寫得真好...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