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父愛」給了Amri很大的力量
無圖示
回應
1F
「為你,千千萬萬遍」點出了「The Kite Runner」精隨。
描述的是廣闊風箏賽下兩個小男孩的故事,包括友情、親情、戰爭的議題,導演找了兩個阿富汗的小朋友來詮釋阿米爾(Amir)與哈山(Hassan)的角色,搭配三種語言的呈現,讓整部片多了一種異國回教味的真實感。

「親情」這一塊讓我最有感觸是描述父子間相處間情緒的轉換、相處的模式、Amir如何看待父親…等議題。

Amir從小就覺得父親偏愛Hassan,Hassan的敏捷、忠誠、樸實…等都是被父親所讚揚,無論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父親的標準,內心渴望達到父親認同,在父親的眼裡Hassan永遠比自己來的重要;難道是因為父親的高標準對自己的小孩格外的嚴肅嗎?有一景,Amir說他想換僕人,父親聽完臉色大變嚴肅斥責Amir:「不准他在有這種想法。」這時候的他們應該是處於對立且不親的狀態吧!

直到贏得了風箏比賽冠軍;此時也發生了很多狀況(Hassan的離開、蘇俄攻打阿富汗戰爭…等),於是父親帶著Amir顛沛流離逃亡美國,逃亡的過程中看到父親正義剛強的一面;途中遇到不公平的事件挺身而出;他們在油槽裡父親讓Amri躺在懷裡並呵護著他試著轉移恐懼害怕的注意力,展現出父親柔情的一面。

時間拉到近年美國舊金山,爸爸轉眼年紀大了但帥氣依舊,Amir也完成大學教育,看到父親驕傲的對大家說:「我的兒子大學畢業,並且是個很優秀的大作家」,雖然Amir表現出一附無所謂的樣子,內心應該在偷笑吧!機緣的巧遇,即便是身體狀況已經很差的父親仍然毫不猶豫豪邁的幫兒子打那通重要的電話向將軍的女兒提親,同時拖著疲憊的身軀驕傲參加兒子的婚禮,不久父親便離開他。

逃亡到美國的這段日子是他們父子相互依靠,也是父親態度的轉戾點,從冷漠→嚴肅→正義→柔情→交心;對Amir而言父親是一個很重要的角色給了他肯定、勇敢、堅強,經過時間的歷練他不再是當初懦弱、膽小、害怕的小男孩。

直到2000年Amir知道Hassan與他的關係,才知道導演的鋪陳是有到理的,原來他們是同父異母的兄弟,Amir挺身而出救了Hassan的小孩,我想一部分是為了彌補當初的錯,這個錯讓他久久不能釋懷;被毆打的同時也是在贖罪,當下明白Hassan是在乎他而被凌孽、欺負、甚至離開,「友情」在當下是這麼的無價。

雖然整部片的重點環繞在「友情」,但「親情」這一部分是相當的有影響力,那個父愛是我羨慕的也是我感觸比較多的部份,有被感動到心坎裡。

詳細更多可瀏覽
http://www.wretch.cc/blog/kent1102&article_id=11883433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這部片子要是由阿富汗人來拍會更好
追風箏我看過小說,給美國人拍爛了
小說好看又要歸功於台灣的譯者李靜宜讓讀者很順暢,尤其是在發現哈山是自己的弟弟又為了找尋哈山的回兒子能合法的收養的這段,讓我邊看邊流淚...但很可惜的是這一段在電影裡面完全跳過,這是一個重要的起承轉合
小說裡的重要心靈感受在電影找不到
如果這部片子要是由阿富汗人來拍會更好
因為我看過一系列中亞的的電影
最推崇的是伊朗導演巴曼戈巴第
他的精典作品我幾乎每一部都看
最有名的是:
烏龜也會飛 Turtles Can Fly
醉馬時刻 A Time For Drunken Horses
半月交響曲 Half Moon
電影是給比較沒時間閱讀的人來看
看一部電影二個小時
讀一本小說是超過二個小時
忙碌的現代人,喜歡速食
電影剛好可以取代這樣的一個功能
追風箏的孩子的電影好像是在簡介
演員也不對,演哈山的小孩sohrab的演員也找的不對,sohrab之所以不歡而言是因為阿米爾幫他申請庇護被拒而有放棄領養他的念頭,sohrab因而為此自殺,後來是因為阿米爾的太太在美利用關係將他們營救過來,但是sohrab再也不相信任何一個人而變的個性難以捉摸,這個心情是演哈山小孩sohrab的小演員沒有演出來的味道,反而演哈山的演員把小說的那位哈山演的很像
另外,阿米爾父親在哈山生日的時候送他的禮物是去整型與生俱來的兔唇,不是送風箏,今後,我知道了要先看電影在看小說才不會不滿的比較多
總之,我認為這部電影給我一個感覺,隨便導一導,隨便演一演
好看的劇情,必要時就要加碼,如果要把它濃縮到在120分鐘內,除非導演功力很強,否則千萬別濃縮,就算到六個小時,才能完全感受小說的原汁原味,也是值得去拍
2004年義大利的一部電影燦爛時光The Best of Youth用六個小時分上下級演,看完的人直呼過癮
其實追風箏的孩子也是可以比照辦理
更何況在電影未推出之前,小說就造成轟動,片長是不致於會影響到票房,但用二個小時來拍,又沒抓到重點,真的很可惜,只要有看過小說的人,對電影幾乎都是搖頭的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