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不負責影評】三大驚艷的政治震撼《權力風暴》....
無圖示
回應
1F
三大驚艷的政治震撼《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文∕小智

(本文內含部分劇情,請謹慎觀看)

賈斯柏:妳想贏得反恐戰爭嗎?(Do you wanna win the war on terror?)
賈斯柏:想?還是不想?(Yes? or No?)
----by《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以上問句兩則,深深將我震懾。片中國會議員賈斯柏(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飾演)重複了兩次「Yes? or No?」看似最基本的是非問句,卻有著莎翁筆下哈姆雷特(Hamlet)最為難解的「To be, or not to be」難題。

導演勞勃瑞福(Robert Redford)在其《權力風暴》當中,維持了他一貫的人道關懷與社會關注,並發展出當今最為敏感的反恐政治議題。藉著影片,導演無非是想對當今決策者(暗指小布希?)施以一計猛烈的當頭棒喝,然而在最後卻又巧妙提供給觀眾隱晦性的反向思考-「主戰?抑或反戰?」其中高格調的正反辯論、深沉的人性思辨,加上角色大量的對白台詞,使本片到時勢必引來正負兩極化評價。

影片投政治愛好者所喜,重點擺在刻畫社會與人性,而非描繪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不愛此議題的觀眾,或許會覺得索然無味,但對我來說,本片除了深沉的政治與人性思辨之外,更有著令人驚艷的高明導演手法,以下分別就「英文片名」、「敘事時間」與「結尾象徵」三點來作說明。

本片英文片名為「Lions for Lambs」,意思是指「羔羊領導著一群雄獅」。熱血青年們懷抱愛國理想與救國信念,投筆從戎親赴反恐戰場作戰,無奈最後卻淪為決策者所利用的工具之一。這些決策者毫無作戰經驗,身居高位卻又無法體會前線戰事的艱辛。他們唯一會做的,便是出一張嘴高談闊論,以低能的外行領導,造成無辜的內行士兵白白犧牲。愚昧政策所帶來的結果,也必然會是一敗塗地。片名巧妙之處,便是以驍勇善戰的美國大兵比擬作雄獅,再將政客媒體譏諷為羔羊,兩相反差的隱喻,將全片做了最為完美的定調。

接著,本片有三條發生在同一時間,卻不同地點的敘事線:第一,參議員和新聞記者在華盛頓首府的正反辯論;第二,理想主義教授與一名翹課學生在加州某大學的相互談話;第三,兩名美國士兵在阿富汗軍事戰地的作戰受傷。看似毫無關聯的三條敘事線,卻因為這兩名美國士兵而巧妙地串聯起來。原來,這兩位士兵曾經是理想主義教授所教過的學生,而他們正在執行參議員所提倡的新戰略。片中的「三線敘事,彼此交合」手法或許還算是小試身手,本片真正厲害的地方,便是對於其中「時間過程」的準確拿捏。全片採用「1:1」的時間敘述,也就是放映時間與劇情時間等長(電影中的一分鐘,等於劇情中的一分鐘)。舉例來說,片中參議員和新聞記者的訪談從上午十點開始,直至兩人訪談完畢,此時畫面帶到牆上不時出現的時鐘,指針剛好就指向上午十一點。一小時的訪談時間,代表觀眾正好也看了一小時的電影。導演透過編劇與剪接,精準控制了影片長度,雖然類似手法在1952年的《日正當中》(High Noon)就早已出現過,或許這也是導演對《日》片的另一種致敬,抑或巧合吧?

等到了影片最後,新聞記者搭乘汽車路過白宮,記者透過車窗看著白宮,此時飄揚的美國國旗映照於車窗之上,伴隨著接下來車窗外所看到的墓園景致。一大片的白色墓塚,對應出飄揚的美國國旗。原來,一個國家的興盛,是要靠那麼多人的血祭與犧牲。這震撼無比的畫面,是多麼地感傷,也是多麼地諷刺。

《權力風暴》在劇情上或許稍顯沉悶絮叨,但就影片最單純的中心思想來說,卻是力道無窮。伴隨片尾一張張消逝的泛政治化照片,除了隱晦的想像之外,傷感餘韻更是伴隨心頭,久久無法散去。


更多影評請見 小智的戲‧影‧音‧生活隨筆
http://www.wretch.cc/blog/kkaicd1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賈斯柏:妳想贏得反恐戰爭嗎?(Do you wanna win the war on terror?)
賈斯柏:想?還是不想?(Yes? or No?)
----by《權力風暴》(Lions for Lambs)

以上問句兩則,深深將我震懾。片中國會議員賈斯柏(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飾演)重複了兩次「Yes? or No?」看似最基本的是非問句,卻有著莎翁筆下哈姆雷特(Hamlet)最為難解的「To be, or not to be」難題。


......
你的觀點...無言@@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