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誰才是真正「目擊者」?(有雷,未看影片者,請勿入)
無圖示
回應
1F
電影《目擊者》,以車禍帶出多視角的多重事件,影片中的事件串連,卻是台灣現實中新聞媒體天天可見的社會和政治案件的報導:車禍(無論多重大、多小卻離奇或有趣)、吸毒、搶劫、性侵、綁架、虐殺、名人地下情醜聞、媒體賄賂和操弄警政……等,幾乎都被網羅在這部電影的素材中。

姑且不論這部電影劇本原創為誰的爭議,劇本從最初的構想到第8版,全來自社會事件的靈感,只是在電影中,到底要把這些真實社會事件搬演到什麼程度 ? 答案是:都點到了,也諷刺到了,但少了些更深入的省思,只有麻木和更黑暗的人性。為什麼 ? 因為觀眾都是那個要買最恐怖故事書的人。

影片中,記者小齊9年前目擊了一場致命車禍,表面上他是劇情中的目擊者,但被劇情牽引的觀眾們才是真正的「目擊者」。小齊在錯綜複雜的劇情中,從目擊者轉為關係者到關鍵者,而其他的角色都是在呈現社會案件中的當事者,無論是被害者還是加害者。

英文片名:Who Killed Cock Robin 誰殺了知更鳥 ? 這個出自於《鵝媽媽童謠集》恐怖童謠的歌詞,其實就是暗指也暗諷社會群眾公然目睹殺害案件,還像無事般照常合作埋了知更鳥。一如劇情發展到最後,小齊殺了阿緯,也了結徐愛婷,再去勒索邱敬凱(小齊的前總編,也是即將上任的部長)。

另有一位撰寫電影評析的作者指出知更鳥代表了「良知」,麻雀的弓箭(代表權力、暴力)殺了「良知」,其他動物昆蟲則集體合作埋葬了「良知」。那觀眾就是「目擊者」默允了良知被殺害、被埋葬。這,就是我們每天看新聞報導的盲從,造成默許或網批圍攻的集體暴力。

想想,現在的新聞報導政治事件、社會案件,像是連續劇,每天都挖出當事者更多的背景,每天都在擴大事件的傷害程度,媒體一如麻雀,社會大眾的我們就如歌詞中的其他物種,看似好心的協助知更鳥後事,但實際上是所有事件的加害者。

影片開頭、結尾都用高速公路的交流道空拍景來影射「錯綜複雜」的現實(也是劇情結構),大部分的車子規則也規距的行駛在高速公路上,是「如常」,也是「正常」。只有車禍的發生,會打亂和切斷「正常」,但車禍發生的背後一定有原因,有故事,絕不是單純偶發,當然就很有媒體炒作的空間,只是這因果循環是社會一起承受。我們如果不是那好奇鬼故事有多恐怖的孩子,媒體又怎麼能操弄呢 ?

至於片頭出現的鳥,後來當小齊到阿緯住所找愛婷,在窗台上出現的鳥,完全就是應了英文片名,這隻鳥代表了良知,還是加害者,就看大家的解讀了。(不確定影片中出現的鳥是何種鳥類)

這部電影的驚悚,不在劇情,在於呈現偏向真實的傷害場面,包括車禍死亡、重傷;徐愛婷被囚禁、受虐、性侵;阿緯拿刀架在小齊臉上和脖上的威脅……儘管觀眾都知道這是電影,這是做出來的。但只要想到真實案件發生的狀態,不難想像真實有多恐怖……所以,我們才是真正的「目擊者」!
只是一如徐愛婷對小齊叫著說:「我這個當事者都不追究了,你這個目擊者還追什麼 ? 」這句話是棒喝媒體、棒喝社會大眾。還有,前總編邱敬凱語重心長的對小齊說:「你是目擊者,不會永遠是參與者,不要涉入太深。」這是要提醒大眾搞清楚自己不是當事者的位置,以及和事件保持距離。
這部電影,要讓我們看到人性良知是如何被泯滅,也要我們看到社會的病灶,可惜放入的素材過多,每個角度深入有限,也因此部分片段轉的有些硬。

演員們都很用心,但不免太過用力了些,沒讓「冷到骨子裡」的寒慄有更深入的展現,來讓 「目擊者」的我們真正感到「膽顫心驚」。

本文參考以下撰文: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E1704061690/

《誰殺了知更鳥》歌詞
誰殺了知更鳥?是我,麻雀說,我殺了知更鳥,用我的弓和箭。
誰看到他死?是我,蒼蠅說,我看到他死,用我的小眼睛。
誰取走他的血?是我,魚說,我取走他的血,用我的小碟子。
誰來做壽衣?是我,甲蟲說,我將為他做壽衣,用我的針和線。
誰來挖墳墓?是我,貓頭鷹說,我將為他挖墳墓,用我的鑿子和鏟子。
誰來當牧師?是我,烏鴉說,我將為他當牧師,用我的小本子。
誰來當執事?是我,雲雀說,如果不是在暗處,我將當執事。
誰拿火炬來?是我,紅雀說,我將拿它片刻。我將拿火炬來。
誰來當主祭?是我,鴿子說,我將當主祭。為吾愛哀悼。
誰來抬棺?是我,鳶說,若不經過夜晚,我將抬棺。
誰來扶棺?是我們,鷦鷯說,還有公雞和母雞,我們將扶棺。
誰來唱讚美詩?是我,畫眉說,當他埋入灌木叢中,我將唱讚美詩。
誰來敲喪鐘?是我,牛說,因為我可以拉鐘。
所以,再會了,知更鳥。
當喪鐘 為那可憐的知更鳥響起,空中所有的鳥 都悲嘆哭泣。

啟事
關係人請注意,下回小鳥審判,
受審者為麻雀。

http://lokpoyee.pixnet.net/blog/post/28746027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寫得很好!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