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求生何其難?奪生何其易?
無圖示
回應
1F
二戰電影中關於諾曼第登陸的影片蠻多的,世界各地的觀眾拜電影之賜對這個戰役大多有些了解,但關於英軍在敦克爾克大撤退的這段戰史卻很少有電影以此取材,印象中只有『贖罪(Atonement)』影片最後男主角陣亡的那段一鏡到底精彩段落是以這場大撤退為背景。我們可以想見身為英國人的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對這場撤退戰役一定有很深的民族情感,感謝他以這部『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讓全世界以獨特的觀點回顧這場戰役,也讓大家了解在一個愛好和平者的心中,戰爭發生時的荒謬殘酷、以及戰爭結束後的寬容諒解。這也是一部會讓人聯想到『戰爭與和平』的電影。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單純呈現「事件」的電影,以時序交錯的非線性敘事手法,分別從陸地(一週)、海上(一天)、空中(一小時)三方人員的觀點來看這場大撤退。影片對白極少,從開場主角(一個英國年輕大兵)在子彈呼嘯的巷弄間奔逃開始,劇情就專注在描述每個與主角在這場撤退中逃生有關的事件,也就是說,觀眾時而以第一人稱觀點跟隨大兵主角( Fionn Whitehead飾)經過重重磨難逃生、時而以全知觀點來看陸海空三方(以肯尼斯布萊納飾演的將軍、馬克勞倫斯飾演的民船船長、湯姆哈迪飾演的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為代表)人員如何努力讓這些士兵得以生存。

導演很高明地以三位資深硬底子英國演員來飾演這些救援的角色,他們克盡職責或是自願參與,目的都是希望能幫助更多的士兵平安撤退。而飾演三位主要年輕士兵角色的演員中包括了非常火紅的英國偶像歌手Harry Styles,這種演員的安排很巧妙地建立了一種專屬英國的世代傳承與守護的感覺。

劇中另外安排一位資深演員席林墨菲來飾演一個受到戰爭創傷而暫時失去理性的軍人,這個角色不想重返戰場的膽怯終究害了船員(Barry Keoghan飾)一條年輕的性命。導演藉此製造出一個對比,生命是多麼脆弱,要一條生命消失是多麼容易,而殘酷的戰爭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要將僥倖存活下來的主角士兵一次次推向死亡。人類是否了解生命的寶貴?人類是否意識到戰爭的愚昧?

觀眾也許對劇中席林墨菲飾演的這位軍人懦弱的行為感到生氣,但是諾蘭卻藉由船長與兒子對他的體諒(他們甚至對他隱瞞了被他推倒頭部重傷的船員已經死亡的事實,不想讓他心理愧疚),展現了英國人在戰爭省思中的寬容。

戰爭中不乏喪心病狂的屠夫,這些也許不需要戰爭就可以展現人性至惡之人的確無法令人原諒。但也有些人在戰爭中是身不由己的,不管他是因為受到戰爭創傷(例如席林墨菲的角色)或是因為履行從軍的義務(例如片中幾乎沒有現身的德軍),他們也因參與戰爭而奪去了其他人的生命,但當戰爭結束後,這些都過去了,執著于戰爭傷亡所種下的仇恨,對戰勝戰敗方都是沒有益處的。

觀影時我對於導演諾蘭的豁然大度感到非常敬佩。要以一部電影來凝聚民族向心力並不難,但不以廉價煽情醜化敵人當作催化劑、又同時放入寬恕的思想、讓同胞放下對敵人的仇恨,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這是一部著重在「現在式」的影片,全片並沒有對任何人物有背景介紹,每個鏡頭、每個段落的設計,都是與主角是否能夠逃生成功有關。極簡的對白以及漢斯季默震撼人心的配樂與音效,讓觀眾完全關注在劇中的「現在」,而不是感覺自己正看一部描述「過去」戰爭的影片。所以,當劇中開始出現某個人物的「背景」回顧時,影片就出現了一股莫名的、令人感動的力量。......

詳全文請連結:泰瑞莎的文字寓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45998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