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險境中的兩樣情
無圖示
回應
1F
--這是電影故事,內含重要劇情,請慎入--

1940年5月法國敦克爾克Dunkirk上空雖然仍有德軍轟炸機對英國士兵的襲擊,有英國皇家空軍在空中攔截與追擊德軍,但《敦克爾克大行動》和其它兩軍交戰的典型戰爭片截然不同,它是發生在二戰期間英國的一次戰略性撤退行動。這次規模盛大的的撤離行動,其艱難度不亞於正面交鋒作戰,其意義更是足以影響到二戰的結果。

第一次在電影中看到敦克爾克撤離行動是觀賞《贖罪Atonement 》時,原本已經為男女主角的淒苦戀情哭紅雙眼,末段男主角羅比與一群英國士兵集合於法國敦克爾克準備返鄉,海灘上一望無際的蕭索凌亂與羅比槁木死灰的病容相互映照,那充滿絕望的場景又是一次震撼!這一段極著名的「敦克爾克海灘」五分鐘長鏡頭已於影史流芳。

本片以已知的二戰歷史背景為軸,一開場就聚焦於撤離行動,完全不拖泥帶水。士兵逃亡戲非常寫實:驅逐艦被擊沉時士兵跳海求生、炸彈投進大海燃油起火燃燒,火海裡的士兵四面楚歌、船艙進水瞬間淹沒,眾人九死一生…可怖情景在在令人心驚膽跳。而蓄勢待發的空中決戰也令人屏息,看雙方交鋒時的激戰、看英軍狙擊敵機的運籌帷幄,心情無限緊張。

劇中敦克爾克撤退行動所發生的事件分成三條支線交叉進行,一是在海灘防波堤上等候搭船回英國的士兵、二是海上前來支援的船艦、遊艇、三是在空中交戰的德、英空軍戰鬥機。這三個重要場域不停轉換,視覺焦點也流轉於陸地、空中飛機和海上的船,有時則是大海與天空兩個場域同時出現,場域變化快速,營造出撤退行動的緊急與危險。

然而,也因為有些場景變換過速(如空軍湯姆哈迪射下一架戰鬥機後燃料已罄,降落前似乎又關鍵性的射中了另一架敵軍戰鬥機,但很難讓人確定)、有些人際互動又太過倉促難以醞釀情感,不諱言會影響觀者對故事的投入。

導演不喜歡特效,致力重現當時情境的立意難能可貴,不過卻造成緊張氣息有餘但盛大氣勢不足:三十多萬大軍彷彿只有一千多人、英國船艦加上民間船隻僅二十幾艘、德軍與英軍的空中戰鬥機也不多。

以點和線而言尚能鋪陳與製造出風聲鶴唳的驚悚氛圍,但以面觀之,實在難以充分展現萬人生死交關的非常時刻。前段英軍受阻礙無法逃離的戲很精采,但末段撤離過程匆促,竟一下子就順利撤退,有些不可思議。

※文章完整版,請連結艾蜜李的部落格
http://emilee2216.pixnet.net/blog/post/343159753


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慣用非線性敘事手法,這部片很爽快的在片頭就揭露了「陸地防波堤/一星期」、「海上民船/一天」、「空中戰鬥機/一小時」的關鍵字,這三個時空所見之事非同時進行,若未釐清,會對原有九天的撤退時間感覺只看到三天左右、會對時間線的插敘倒敘感到迷茫(英國空軍Collins降落海上出現的兩個時間點、砲彈創傷士兵前後出現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