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造口業影評之敦克爾克大行動之心理劇場(未看勿入)
無圖示
回應
1F
1940年5月26日下午6時57分至6月4日下午2時23分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官方名稱「發電機作戰計畫」)是大英子民熟悉的一段歷史,在這9天之中,英國大大小小官方、民間船隻共救回338,226名英、法士兵,保存日後反擊納粹的兵力,也讓剛於5月10日擔任首相、遭多方質疑的主戰派邱吉爾獲得各界支持,帶領英國「援救古老的世界」。(資料來源:溫斯頓‧ 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卷二‧ 最光輝的時刻‧ 第一部第四章、第五章》,左岸文化,2002年2月初版)(相關參考書:諾曼·格爾伯《敦克爾克大撤退》,麥田出版,民84年)

維基百科已經有簡短介紹,市面上至少有兩本配合電影上映而出版的「敦克爾克大撤退」相關翻譯書,所以就不再贅言,直接討論電影。

導演克里斯多福‧ 諾蘭推出「記憶拼圖(Momento)」,以非線性敘事手法一鳴驚人後,他的第二部電影是由艾爾帕西諾、羅賓威廉斯、希拉蕊史旺主演的「針鋒相對(Insomnia)」,這部電影主要探討劇中角色的心理狀態,請參閱在下對「針鋒相對」的討論文章:
http://philochampion.pixnet.net/blog/post/5830453

「非線性敘事」與「對人性、心理的探討」是克里斯多福‧ 諾蘭所執導電影中很重要的看點,在後來的「全面啟動(Inception)」更加顯著,在新上映的「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我們又看到「熟悉」的諾蘭身影。

40萬英法士兵被迫撤退至法國敦克爾克港口及鄰近海灘,光是想像就覺得場面很壯觀,更不用說堅守外圍陣地的各種艱辛。

但是,克里斯多福‧諾蘭不搞「真實大場面」,他選擇呈現人類心理在戰場上的各種反應。本片最「槍林彈雨」的時刻就是開頭那幾分鐘,距焦在一個士兵處於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生死一瞬間的場景,即使安全到了海灘也要躲避轟炸,唯恐禍從天降,就算上了船,還要防滅頂之災,種種喘不過氣、氣氛壓抑的緊張時刻,片中還有插隊上岸的投機取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質疑,因殘酷戰爭遭受心理創傷的人性糾結等等,此外更有危機之中出手相救以及「當英國士兵無法回家,家迎向了他們」的煽情畫面。

非線性敘事手法方面,諾蘭將不同的時間線「堤防:一週」、「民船:一天」及「戰鬥機:一小時」交錯揉合在一起,呈現不同時段、相異質感的緊張氣氛,效果挺好的。若照實拍的話,民船9天之中來來去去,船長不僅累壞,觀眾也厭煩了。

由此說來,「敦克爾克大行動」是具有詩意形式的心理片。身為英國子民的諾蘭沒有將「敦克爾克」拍成愛國片,進而提升層次,減少背景的介紹與人物對白,回到電影的特色「用畫面說故事」,讓各界觀眾都能不費力地透過電影反思戰爭與人性。

然後,場景音效不錯,好幾次被嚇到。若看官選擇電影院設備不錯,心情上是不是能與片中角色的心境同步上演?我就不曉得了。

若看官想要的是槍林彈雨、緊張刺激的撤退行動,我想雷利·史考特的「黑鷹計劃(Black Hawk Down)」是不錯的選擇。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插隊上岸」→(○)「插隊上船」。
下跪向各位讀者道歉...ORZ
無圖示
回應
3F
音效配樂,是整部片的靈魂,
應該很有機會拿獎~
無圖示
回應
4F
還有人說音效爛得要命
還有人是雷聲大雨點小之作
還有人說IMDB等網路評分是屎
還好以上這些人都當不成評審
不然往後都沒有人要拍電影了
無圖示
回應
5F
支持4F

反對意見不需要被尊重

反對者更加不需要被尊重

大家和4F一起圍剿他們

直到他們投降跪著說:
我不敢了!!!我不敢了!!!下次不敢了!!!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