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留下什麼,我們才能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無圖示
回應
1F
網誌版:

http://movietalk0518.blogspot.tw/2017/01/blog-post_8.html

電影劇本原作出自於日本小說家「朝井遼」之手,在台灣較為人知的前作是也有電影發行的「聽說桐島退社了」。

對他/與他的文字的印象是:「很日本人」,他喜歡以看似客觀冷靜的口吻/筆法,去描述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但背地的意圖是挖取潛藏其中的黑色荒謬。

「何者」就是這樣的基調:乍看之下是6位即將畢業進入社會的青春求職者故事,但彼此獨立又交錯的情節拼貼後,卻隱隱浮現了:表面和平相處背地卻私下忌妒攻訐的社會/群體生活的偽善、現實與網路人格的落差,以及從青春者轉向大人進入社會的焦慮與不安,等諸多生命矛盾。

○ 團體/社會生活中的羨慕忌妒恨

電影的第一個議題是「社會/團體生活中的爾虞我詐」:人因各種理由加入團體結識朋友,但看似真心相待的人際之後,可能只是互利共生的算計,或誰也不服誰的羨慕忌妒恨。

其中有情節是這麼寫的:主角進入大學以後加入戲劇社、其後又在求職期間加入由四名友人組成的求職小組、想辦法在畢業前通過面試進入公司。

換言之,人生某個程度上就是進入團體過程,個體得不斷地選擇某個群體,也得不斷地嘗試被某個群體接納包容,否則個人將無立身之處。

但有趣的是,選擇與進入總不代表自願與喜愛,常常是規範或被迫,是而便產生個人對群體在情感上的矛盾與衝突。

這也是為什麼電影裡總是往復地出現:

幾個好友相聚時熱鬧喧嘩看似友情萬歲,而一旦某個人從中離席,其餘者便開始說出沒有餘地的惡意批評或厭惡之語,彷彿方才的友情只是一場戲,或真的也只是一場戲。又或者,明明不喜歡某間公司,但卻為了求溫飽求職缺,在面試時得冠冕堂皇地說說出對工作的夢想對公司的熱愛。

這樣不得不進入群體,卻又得依附群體的矛盾情感,對於團體主義教育下長大的日本人或許感受特別深刻,也特別想要指陳批判。



○ 我是網紅或,每天來點負能量

另一個故事主旨則是對社群媒體/文化的反思,特別是網路裡的我是網紅的完美自我呈現,又或,見不得人好、每天來點負能量的酸民文化。

社會學家高夫曼在他的劇場論中,便說道社會其實就像是大劇場的集合,而我們每個人都是劇場上的演員,只是在不同的戲碼裡,有戴上不同的面具,會進行不同的演出。而網路空間的出現與媒介特質,為現代人打造了一個不同於現實生活的社會舞台,於是人們往往也在其中展露出不同與往的其他面貌/面具:如「完美的自我」或「酸民的臉孔」。

電影中有兩個角色便是常習地在twitter帳戶上炫耀自己的一日所行:

即便沒有實質成果仍表現如有許多工作上的伯樂之交、縱然面試屢屢受挫仍寫得像是明天就將進入大企業的英銳之姿。人們越嘗試在網路中呈現出盡善盡美的自我,便越凸顯出往往是包裝與內文不符的光怪陸離。

網路自我軸線上另外一個極端點是「酸民文化」,人們躲藏在匿名難尋的保護傘後,對任何不如己意的人事現象批評鬥爭,而且多的是沒有理性辯證的為反而反,透過批評傷害他者形塑自我優越的快感,卻無法對他人或社會帶來實質進步的建議與幫助。

這些劇情的呈現,不只提點出網路對現代生活的改變,也殘忍地描繪出那些我們未被現實社會滿足而最後在網路中發洩求滿足的自我,其本質有多麼空虛寂寞黑暗殘酷。

○ 留下什麼,我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不管是個人對團體關係的反省、在網路世界裡重新自我建構,又或是年輕求職者在社會中尋找一席之地的企圖的描繪,其核心都指向了青春少年走向成人世界的不安與焦慮。這就像發展社會學所說的,對青少年來說,他最重要的生命任務,就是:釐清我是誰,選擇要成為什麼樣的大人。

於是自我探索的積極與否,便成了能否順利轉大人的重要關鍵。

關於這點,電影中有許多巧妙的設計,比如:

最先找到工作其實是早早便設定好職涯目標不眼高手低的女主角瑞月、其次則是大學期間認真投入社團活動熱血直腸的光太郎、很早便確立夢想的鳥丸則在自己的舞台劇工作上發光發熱。相反地,很早便放棄夢想,兩年前便投入就職潮的主角拓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收到任何企業發出的offer letter。

這或也是朝井遼/導演想給後輩的一只青春警句,如另外一部電影藍色大門的台詞:「留下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而未曾在青春中傻過一次努力奮鬥留下生命痕跡的人,在成人的社會裡也恐怕寸步難行。

○ 適合二輪

整體來說,故事有朝井遼一貫的特色,看似若無其事的青春情節與潛藏其後對人生/社會的嘲諷挖苦、有特定的問題意識與反省,對於習慣他故事風格的人來說,電影應屬可看之作。

但敘事結構仍存在著多數日本電影常有的問題,特別是敘事零散、主題飄忽。

像是故事前三分之二的主軸都落在個人出入團體的表象美好與嫉妒矛盾,但後半為了造成結局逆轉的效果,唐突地將劇情轉向了對社群媒體的批判,前後飄忽的主題讓觀者容易在敘事裡迷途,更難理解導演/故事的意圖。

如果沒有一些對原作的偏執,或對有村架純的熱愛,個人覺得可以優先選擇重看「聽說桐島退社了」,或二輪戲院的票價會讓整部電影看起來沒那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