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了解這三件事讓這部片更好看
無圖示
回應
1F
這部『鋼鐵英雄(Hacksaw Ridge 鋼鋸嶺)』以少見的個人信仰人道角度切入殘酷的戰爭主題,不僅讓觀眾深受「主角堅持信念」的感動,也成功地描繪了人性中的美好可以戰勝以侵略為起因的戰爭醜惡。在欣賞這部好片之前,如果對下面這三件事有所了解,應該會讓這部影片更好看。是那三件事呢?第一是導演梅爾吉勃遜早年的演出背景,第二是二戰時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採取的「跳島戰術」,第三則克林伊斯威特導演作品『來自硫磺島的信』中的日軍觀點。

在介紹這三件事之前,還是要先介紹一下本片劇情。本片開始時背景設在二次大戰前的美國東部維吉尼亞州,主角戴斯蒙杜斯( Desmond T. Doss)是一個在成長過程中深受父親(被戰爭陰影荼害所引發)家庭暴力傷害的年輕人,但在母親的宗教信仰影響下,他成了一個秉持虔誠『不可殺人』信念的堅定溫和教徒。當美國因為日軍偷襲珍珠港而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因愛國心從軍的他在軍中堅守「不碰槍」的原則,只想成為一名軍醫,可以在充滿死亡的戰場中救人一命。這樣天真的念頭當然為他帶來無限的麻煩。

影片就在前半段鋪陳杜斯(安德魯加菲飾)的成長背景與認識女友(泰瑞莎帕瑪飾)的深厚感情描寫、中段敘述他在軍中因為堅持信念所需付出代價(包括對同袍長官每個人物的成功重點描繪)、以及後段進入沖繩戰役鋼鋸嶺戰場中的戰爭殘酷寫實中進行,尤其在戰爭場面的呈現上,第一次攻頂導演採用逼真詳細近距離的畫面剪接,第二次再次攻頂時鏡頭就不再如此仔細、刻意地重複相似疲累的戰爭模式,這種呈現方式真的會讓人深思:「人類製造這些戰爭,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電影的兩大催淚點是杜斯在受訓時堅守信念而被霸凌的情節、以及他在戰場上「再多救一個」的堅毅精神,我想看過電影的觀眾大概都會被杜斯在戰場中毫無英雄主義的謙卑盡忠職守搶救同袍劇情而感動。雖然在影片的預告中杜斯的英勇行為看來有點煽情,但實際電影中並不會令人有這種感覺。這可能要歸功於編劇在人物的設計上為杜斯與其他同僚的對話所設計的對白,這些對話樸實、幽默、真誠,賦與每個人物鮮活的生命力,也讓杜斯救他們的行動帶動觀眾真正的關心,不淪為空洞的英雄塑造。


影片最後還放入了真實的杜斯以及相關人物的記錄訪談畫面,讓人了解這是真實發生過的事、是真的有人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做出如此勇敢的選擇、在戰場上是真的有人因為杜斯讓他重見光明而忘記戰場殘酷獲得短暫的欣喜。看完本片時我的眼睛已經哭得紅腫,完全沒有如網路上有些評論所說的:「戰爭場面逼真但感人深度不足」的問題。

關於這部片戰爭場面逼真度、男主角這個角色的信仰相關的評論已經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接下來討論文章開頭時所提到的那三件事。

我想看過本片的觀眾,可能會對片中一場主角父親因為看到兒子穿上軍服而感傷暴怒的台詞有深刻印象,他台詞的意思大概是這樣的,「年輕人在媒體對參戰光榮的歌詠下,對戰爭懷有浪漫的英雄式幻想,但是戰爭是殘酷醜惡的,是讓生命消逝的,一點都不值得歌頌,參戰的行為一點也不值得鼓勵」,觀眾可以借此提前感受到片中後段慘烈戰爭畫面所帶來反戰效果。而導演採用這個反戰概念詮釋法的原因,可能與這部片『加里波利(Gallipoli)』有關。這就要說到導演的早年經歷了。

本片導演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於1956年在美國紐約出生,四歲時全家遷移至澳洲,他在1979年因為主演『衝鋒飛車隊(Mad Max)』成名之後,在1981年參與演出了由澳洲大導演彼得威爾(Peter Weir)所拍攝的影片『加里波利(Gallipoli)』,這次演出還讓他得到了一座澳洲電影學院獎的最佳男演員獎。一般評論大部份會提到梅伯在2002年主演的『勇士們』與這部『鋼鐵英雄』有著類似的戰爭片類型,但似乎都沒有人提及這一段演出『加里波利』的經歷可能對他執導這部片的佳績有所影響。........

詳全文請連結:泰瑞莎的文字寓
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455386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