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其實值得一看
無圖示
回應
1F
原來以為是浮濫偶像愛情片
但是劇組全力重現九0年代校園情景
感情戲委婉而不過於狗血
類似年少成長電影
青春青澀而美好
成人後套入生活的窠臼 麻木不仁
人是不是可以自由自在於其間取得平衡

聽到hebe的小幸運 青春的回憶 千金不換
拉起全片的高潮
我的少女時代脫胎於初戀那件小事
實則青出於藍 更勝一籌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若說「值得一看」,應該是掌握了1990年代與當今社會氣氛之間的某種連結。但這個「連結」,卻是在搞些近似kuso的橋段裡產生相互關係,可以說是以當今的心情或氣氛回顧過去經驗時,容易產生的一種放大甚至是誇大的記憶建構。

類似題材在近10年左右西方與日本皆有不少作品出現,特別是以同學會或同學多年後相聚時作為背景設定。在回憶青春時期一定少不了戀愛話題,更少不了與性有關的話題。其中堪稱佳作者,更會把性與成長經驗的關係當作重點之一。

總結「我」片應該是搞kuso有餘,寫實略嫌不足。其中特別缺少與性相關的煩惱(或話題),實在不符合現實高中生階段該有的生命經驗,幾乎算是敗筆。
無圖示
回應
3F
閣下很適合去編健教課本喔
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青春
也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圍繞在生理上吧
無圖示
回應
4F
您會立刻想到「健教課本」,不知是否認為性議題只會在課本中出現?這和「健教」沒啥直接關係,更因為課本本來就是無三小路用的東西,青春時期有絕大部分都需要自己和同儕之間摸索,所以「青春」才會有趣,不是嗎?

而且重點正好就是如你所述「青春都圍繞在生理上」這件事,正是因為15歲前後的劇烈生理變化,加上個體(individual)的思考逐漸成形,除非有些特殊狀況與個案,否則性議題或煩惱一定會在高中時期出現,甚至構成了成長經驗,還會影響到自我認同的形成。這部分在有些國家的教育體系裡受到相當程度的重視,曾經遇過法國人就直接明白地說,某些和性與性別的相關內容在他們中學裡面是和哲學課一起上。然而,這部片中女主角只是遇到會打扮的「大嫂」,看起來也只變個髮型化個淡妝,然後就突然長大找到自我認同,接著兩個男主角也開始注意到她,未免太像只在「純搞笑」。

其實,要把討論完全鎖在針對電影本身做評論很難,我們台灣社會接受電影這樣拍能賣座也無妨,商業片只要引起風潮賺到錢即可,這沒啥需要討論對錯。個人只想指出相形之下,這片實在讓人覺得有些缺憾。比較起其他地區或國家同樣類型的小大人(young adult)電影,成長的描寫缺少了與性相關的處理或問題(並非只有指「性關係」),實在難稱寫實。

即使「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圍繞在生理上」,這部電影完全不處理性議題當然也能成立,但從後半的寫實氣氛開始,性議題連一點點隱約的痕跡都沒有,是否過於「道貌岸然」?就算因為性在我們社會中所具有的「隱蔽性」太高,大家也都不太記得甚至刻意遺忘十多歲時的性議題,那利用這部電影來「提醒」或「召喚」一下不也很妙?回頭看看1980年代初的「台灣新電影」,當時都能時而隱晦時而具體地處理性議題,就算是1990年代出現的「小清新」類型也都會放入性議題(有的還出現同性愛),這部以「成長回憶」為賣點的片子,從2015年的當下回顧1990年代時竟然會「忘記」這些,到底該稱可惜還是商業操作過頭了?
無圖示
回應
5F
會直接在青春電影扯到性話題
應該只有歐美電影比較常見吧
目前我覺得壁花少年比較寫實(除了男主角被姑姑性騷這點...呵呵, 和女生青春期只要被男的碰到一下就會想東想西的心理比較像, 被害妄想症...)
無圖示
回應
6F
熊麻吉最經典了 尤其是第二集 精艷四座!!!
無圖示
回應
7F
我覺得導演沒有什麼雄心壯志
只是單純想表達
青春是從第一個自己傾心愛慕的人出現開始
而不是第一次發現自己初潮或者有射精的能力
青春結束於在生活的窠臼中喪失了想像力與期待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