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第五元素》哭笑不得嘉年華
無圖示
回應
1F
法國大導盧貝松第一部飛上星際的大製作,獲得國際獎項肯定,奪下三項凱薩獎。上映當年在商業面取得不凡佳績,締造法國影史票房新紀錄。即便最後評價兩極,仍可稱是 90 年代具代表性的科幻作品之一。

80 年代,盧貝松以《地下鐵》和《碧海藍天》兩部藝術佳作在法國打開知明度,而在 90 年代的《霹靂煞》和《終極追殺令》席捲世界影壇後,盧氏累積了巨量名氣與資本,躋升好萊塢超級新歡。這次他回歸心儀的科幻題材,將大螢幕搬到 23 世紀的外太空,以誇張的姿態入侵觀眾腦細胞。

可以看出,盧貝松在三十年的執導生涯中不斷求新求變,勇於實驗各種題材和拍攝方式。一位導演不安於現狀,追求未知領域固然值得讚許,但也幾乎可以肯定,盧氏自 90 年代中期後,就再也沒導出如《終極追殺令》這般讓影評與大眾拍案叫絕的高水準作品。《第五元素》正好是這個坡段的分水嶺。

許多人常說,導演口袋深度和作品質量成反比。這話非絕對,但也確實有不少創作者上演真實案例。無從斷定好萊塢是否毀了法國人深愛的盧貝松,至少《第五元素》於我而言的確沒有太多值得喜歡的理由。

觀賞本片就好像看一群醉醺醺的外星人齊聚一堂吸食強力膠,然後協力吹出五顏六色的大型泡泡。眾人搖搖晃晃、歡呼鼓掌,泡泡在迪斯可配樂中緩緩升空,突然間啪的一聲破滅,帶來冰涼刺激的分子。很不幸的是,酒醒後沒人記得昨晚究竟發生什麼事,一切就如泡泡,消散在無色無味的空氣中。

在眾多製作環節中,本片的視覺設計是較值得讚許之處。盧貝松找來知名漫畫家擔任藝術指導,邀請時尚大師操刀服裝設計。特異造型搭和搶眼色彩,放置在充滿未來感的場景中,營造濃濃奇異質感。幾個喬段在這樣的視覺表現下頗有感覺,例如穿梭在高樓大廈的飛天追車戲、宅配到家的日本料理鋪、經典高亢的歌劇演唱等皆相當吸睛,效果十足,無愧是「電影史上最具影響力的 50 部特效電影」之一。

然除此之外,《第五元素》盡是讓人感到混淆的塑造:電影同時摻雜嚴肅、神秘、鬧劇、神經質、浪漫等各種氣氛,轉換速度快而突兀,毫不連貫,讓人產生如同嗑藥的錯覺。劇本俗濫了無新意甭題,沒有能令人喜愛的角色亦是一大致命傷;人物型塑膚淺,動機一團混亂。整部電影看下來,得到視覺與聽覺的短暫刺激,腦袋和心靈卻空虛呆滯;即便電影核心是富含最多氧量、最能引起共鳴的「愛」,但這回的愛,實在燃燒得有些莫名其妙。

簡言之,盧貝松在這場泡泡滿天飛的星際嘉年華中,爆了一鍋讓人笑不出來也哭不出來的爆米花。電影造型效果出色,舞台華麗多變,肝硬化的劇本卻沒能成功代謝,導致核心細胞死亡,而挹注的重金也只顯出回饋之廉價。是的,《第五元素》是頗特別,但再怎麼還是讓人感到錯亂頭大。「實在太糟、糟到很好」,或許是跨世紀以來對它最寬容的中肯評價。


菲林筆記:http://movie.wdreamon.com/the-fifth-el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