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承繼『加里波利(Gallipoli)1981』的反戰好電影
無圖示
回應
1F
前兩天看完這部電影後,我花了不少時間上網查看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歷史、以及1915年英國與澳紐聯軍攻打土耳其加里波利戰役的詳細資料,然後再花了2小時看了澳洲導演彼得威爾在1981年所拍攝的『加里波利(Gallipoli)』。我想大家從自己的觀影經驗中都可以了解,只有一部好電影才能對觀眾產生這麼大的後座影響力。這部『伊斯坦堡救援(The Water Diviner)』,大概是我看過除了『來自硫磺島的信』之外,最好看感人的反戰電影了。

雖然片商將中文片名取為『伊斯坦堡救援』,有點想藉連恩大叔的救援系列片名來刺激票房的取巧意味,但是觀眾如果注意到原始的英文片名『The Water Diviner(預測水源者)』,再對照片中羅素克洛(Rusell Crowe)的出場戲,那悲傷孤獨內斂堅忍的掘井身影,大概就能了解讓這部影片好看感人的大功臣之一:人物塑造。

根據影片資料,本片編劇安德魯安納斯塔西歐(Andrew Anastasios)在研究澳洲歷史時,無意間發現一封信,信件是由當年負責加里波利戰場軍人遺體尋找的皇家戰爭喪葬部隊中校所寫,信中有一句話:「一位老先生設法由澳洲來到這裡,尋找他兒子的墳墓」,這句話成了編劇構思出這部影片的靈感。在片中,這位老先生就成了羅素克洛所主演澳洲農夫康納,他的三個兒子在這場戰役中死亡,他的妻子在承受喪子折磨、也折磨了先生康納四年之後自殺。康納在戰役後四年、埋葬了妻子之後(1919年),從地廣人稀、地理氣候條件惡劣的澳洲西部,來到伊斯坦堡,想前往加里波利半島,尋回兒子們的屍骨。

羅素克洛這次自導自演,延續了他在『神鬼戰士(Gladiator)』及『關鍵救援72小時(The Next Three Days)』中堅毅含蓄內斂慈愛的角色特質,將這位康納先生的痛苦與悲傷詮釋得讓人非常心痛。從片頭只有愛犬陪伴的孤獨掘井、鑿出水源的喜悅只能與愛犬分享、面對憂鬱成病的妻子被迫夜夜對著三個空床位讀著兒子們小時愛聽的故事、腦中不時浮現過去與兒子們共同度過的患難(劇力萬鈞的沙塵暴危機段落)與歡樂、、、等等,在編劇強大的人物塑造功力、以及羅素克洛的優異演技之下,觀眾們已經可以將康納先生喪子的悲苦活生生地印烙在心裡了。這也是我認為本片之所以可以如此感動人心的一大原因。

然而為什麼「一位老先生設法由澳洲來到這裡,尋找他兒子的墳墓」這句話對編劇會這麼有威力呢?這就要說到讓這部影片好看的大功臣之二:觀點平等的反戰思維。

各位不妨查查世界地圖,澳洲離土耳其有多遠呢?.............

詳全文請連結:泰瑞莎的文字寓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421512337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戰爭不曾有過贏家,百姓是最大的輸家.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