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創:光速戰記》80 後科幻啟蒙
無圖示
回應
1F
(個人非常喜愛本片,若只想看負面評論,建議回上一頁)


歡迎來到「創界」——數位網路的虛擬國度。結合飆速動作、尖端科技、父子情深和禪學思想,再次開啟這場新紀元的虛實爭奪戰。

本片是 1982 年迪士尼推出的經典冒險科幻片《電子世界爭霸戰》的續集。《電》是影史技術的一道標竿,作為史上首部以全電腦動畫拍攝的電影,其前衛題材和製作技術在當時可謂創舉,即便票房不理想,仍影響後世許多作品。2010 年,年輕的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接下續集的棒子,以前作的精髓為基底,施以嶄新塑造。本片也是柯金斯基的第一部長篇作品。

電影若沒有強硬劇本撐腰,再華麗的視覺特效也將如雲煙。然而《創:光速戰記》幾乎徹底打爛這條規則——製作團隊建構出一個精密寫實的世界,所有我們見到的建築、交通工具等都彷彿自有自成,沒有絲毫疑問地存在著。我想這就是為什麼本片能打動我的原因:整個過程更像是電影帶著我展開劇情,而不是我自己事先去設想戲碼。那裡的一切實在太真,我感覺自己不容置喙。

片中這段對白蠻有意思,有那麼點像在諷刺當年《電》的起落之因:

Sam: Ice caps are melting, war in the Middle East, Lakers/Celtics back at it. I don’t know, rich are getting richer, poor are getting poorer. Cell phones, online dating, Wi-fi.
Kevin: What’s Wi-fi?
Sam: Wireless interlinking.
Kevin: Huh. I thought of that in ’85.

以現代眼光來看,《電》的題材和技術當然毫無稀奇;但對於 80 年代,那些是走在很前面的東西。該片導演史蒂芬李斯柏格曾表示,當時人們對網路、像素、電玩、wi-fi 等名詞還處在非常抽象模糊的階段,更別說走進那個世界。鑿鑒於此,《電》在當時並未獲得觀眾太多青睞。

28 年以後,人們的胃口更大,口味更重。這回的續集不再因曲高和寡而遭冷落,卻仍不如退居二線的製作人史蒂芬所望,成為「很長一段時間大眾熱衷討論的話題」。不足力的劇本使之毀譽參半,評價黯淡——即便如此,《創》在我心中仍然佔有一席之地,它幾乎可說是我這 80 後的啟蒙科幻片。

截至目前為止仍沒有一部 sci-fi 能像《創》這樣,在世界觀的呈現上如此得我心。此前幾乎從未看過一部科幻作品。我就像主角一樣,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跨入幻夢世界。那半科幻半寫實的電玩質感、迷人的光線、帥到翻過去的光輪摩托車以及優美的武打動作等,瞬間就吸住所有目光。睽違五年複刷,那份感動和享受依舊沒少。這次補足知識背景和製作花絮,又將畫面對照 30 年前的粗糙動畫,強烈的世代演化對比令我讚嘆,對本片的喜愛程度更往上直奔一個摩天大樓。


導演刻意不贅述類型片的窠臼戲碼(例如進出虛實世界的過程、換裝、主角初次來到異世界的笨拙摸索等),個人蠻欣賞這一點。除了導演堅持執著的精神,其特效、運鏡、剪接等也都極為出色不造作。加上法國電氣天團 Daft Punk 操刀背景音軌,以復古電子交響樂成功渲染,種種優質表現無一不讓影迷大聲叫好。

總言之,電影舞台很大,劇情卻欠缺層次。全片帶著一絲文學哲理的氣息,步調沉穩、視覺精緻,仍有其可看性。可惜最後這部大成本電影還是只能吸引到小眾粉絲。

尾音落下,在高速行駛的公路上 Quorra 抱著 Sam 看見清晨日光升起,眼眸中盡是喜悅,輕聲為故事劃下刪節號??。史蒂芬李斯柏格曾說:「我最感動的,是當年的故事能夠延續下來。這份情感延續了 30 年,能夠擁有它,我已無憾。」


菲林筆記:http://movie.wdreamon.com/tron-leg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