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聞天祥影評~年少時代
無圖示
回應
1F
聞天祥影評~年少時代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562&c=BA0001

按順序看電影版《哈利波特》,丹尼爾雷德克里夫、魯伯葛林、艾瑪華森宛如「一暝大一寸」的變化,說明了「時間」才是真正的「魔法」。美國導演李察林克雷特(Richard Linklater)對此應該知之甚詳,否則也不用橫跨三個年代,完成《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1995)、《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2004)以及《愛在午夜希臘時》(Before Midnight,2013)這套膾炙文青的男女系列。儘管已有珠玉在前,他今年推出的新作《年少時代》(Boyhood)依舊令人叫好,倒不是因為光這部片就拍了12年之久,而是他雕刻光陰、型塑為電影的功力,內外兼備。三小時非但不冗長,反而給你人生悠悠、五味雜陳的感動。

影片的核心人物是個叫做梅森的小男孩,很小父母離異,他跟媽媽、姊姊住在一起,長期缺席的父親則偶而加入他們的生活,卻每每像擲中湖面的石子激起不小漣漪。老歌都說了:「人生就是戲,演不完的戲,有的時候悲,有的時候喜。」你看著媽媽效法孟母三遷精神搬家,也為了未來重拾書本,但你怎麼知道擁有知識和權力的人不會是性格最有問題的?一個新家庭,不見得就是最後的避風港。大人的愛情、婚姻種種選擇,有點殘忍地扭轉小孩生命的航道;而看似無知的孩子,卻又在人生被逼轉向的彎道,找到茁壯的方法。演媽媽的派翠西亞艾奎特(Patricia Arquette)變化不斷的外表和體型,和演爸爸的伊森霍克(Ethan Hawke)除了額頭紋路加深一點幾乎沒什麼變,講的倒不是女性/男性或者演員/明星的差別這類刻板印象,而是和角色的性格、甚至人生目標,互為表裡。

李察林克雷特並不急著分誰對誰錯,這份較為開放的美式價值在這部片子揮灑出難得的華采,甚至帶來一點適時的幽默感。而時間的酵素發揮得最神奇的,莫過於飾演梅森的艾拉柯川(Ellar Coltrane),歷經兒童到青年的變化,自然宛若奇觀;但電影之所以不是縮時攝影,就在於我們看到他的長大,如何反應了周遭(無論是他的父母、同學、甚至是更大的美國與整個時代)的起伏。這才教躲不過時間魔法的人,最終成為施展魔法的創作者。

連拍12年的毅力確實是驚人的,因為它攸關幕前幕後所有參與者的恆心執念。但李察林克雷特沒讓它淪成虛構的家庭錄像或編年式的流水帳,而是一部巧妙切刻時光、咀嚼生命滋味的作品,舉重若輕。當別人還在瞎子摸象時,他早已找到通往電影魔法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交出這部《年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