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聞天祥影評~愛殺達令
無圖示
回應
1F
聞天祥影評~愛殺達令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500&c=BA0001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對二次戰後的美國文學與當代文化,影響甚鉅。而當中幾位玩世不恭、甚至浪蕩自由的代表成員,近年也成為電影熱烈改編的對象。

例如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erg)因寫作《Howl》而引發猥褻官司與言論自由之爭的事件,在2010年被以紀錄片著稱的勞勃伊普斯汀(Rob Epstein)拍成劇情片;華特薩勒斯(Walter Salles)也在2012年把傑克克魯亞克(Jack Kerouac)的《在路上》(On the Road)改編為電影《浪蕩世代》;威廉博羅斯(William S. Burroughs)的《裸體午餐》(Naked Lunch)則早在1989年就已被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搬上大銀幕。至於最新的《愛殺達令》(Kill Your Darlings,2013)則有如他們的前傳。

亟欲擺脫「哈利波特」形象的英國男星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在《愛殺達令》飾演年輕時代的艾倫金斯堡,當年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不僅得以暫時擺脫窒息的家庭鎖鍊,也遇見讓他意亂情迷的學長卡爾。令人聯想到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年輕時代的丹恩迪漢(Dane DeHaan)飾演這個帶有致命吸引力的美男子卡爾,不僅帶領金斯堡接觸全新的人與事,刺激他在文學與行為的雙重叛逆,更誘發出他的同性戀情慾。問題是卡爾除了欲拒還迎,和兼具師長與情人雙重身份的中年男子糾纏不清,更為這場文學運動與人際關係,引爆更激烈的衝突。

《愛殺達令》不僅呈現了1940年代一個文學運動萌芽孕育的階段,為其神秘面紗後的幽暗糾葛,打亮聚光燈;也帶領我們走進這些文學先鋒與知識份子的道德迷宮。金斯堡自然是核心人物,他對原生家庭的無力感(尤其是精神失常的母親),對於新生活的如魚得水,以及對卡爾求而未得的愛與嫉妒,都很清晰地反映在片中。然而卡爾金玉其外下的真實內在,則讓光鮮與理想蒙上層層迷霧,金斯堡如何洞悉真相,甚至領悟了愛的恐怖與噬人?則稍嫌力有未逮。尤其作為攻擊主流文化最激烈的集團,這個發生在早期的內部引爆,究竟對後來他們成為創作者的影響,讓我在看完電影後依然好奇無比,而這顯然很難僅從說明性的片尾字幕得到解答。

丹尼爾雷德克里夫和丹恩迪漢的演出都在水準之上,頗為吸睛。如今的哈利波特也許崩壞了部分影迷根深蒂固的童年記憶,但他的勇於嘗試(雖然他早就在舞台上裸體演出《戀馬狂》了),無疑為自己稍窄的戲路又拓寬了一些可能性,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