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聞天祥影評--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無圖示
回應
1F
聞天祥影評--白雪公主殺人事件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524&c=BA0001

日本推理小說在以解謎趣味為主的「本格派」和描述異常心理的「變格派」之外,還有自松本清張以降、強調現實批判的「社會派」。湊佳苗的文風,顯然較接近於後者。

以《白雪公主殺人事件》為例,情節源於出產「白雪香皂」聞名的企業,發生美女職員在國家公園慘遭殺害及焚屍的案件,而一個在案發後即請假未歸的女同事,成了理所當然的嫌疑人。只不過原本存在於辦公室茶水間的耳語八卦,經由媒體操弄及網路發酵後,變成另一種恐怖的殺機。這也是為什麼警方偵辦的過程,在這個故事裡好像並不重要(但也影響了最後真凶被揪出時缺少應有的份量),而是置身事外的人們,如何成為共犯!

原著提供的分析肌理與高知名度,是日本影壇對改編推理、犯罪小說樂此不疲的主因。湊佳苗走紅的程度,可由近年已有《告白》、《贖罪》、《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以及本片先後搬上銀幕得證。而她拼圖式的敘事結構以及藉此展示不同人性面的手法,也在環環相扣中,成為犀利的社會照妖鏡。有意思的是電影利用音畫加成的效果,不僅讓我們直視在電視公司任職的男主角,不僅平時就愛以主觀的拍攝手法激化情緒,他還能一邊講手機、一邊上網推特,講的和打的「口是心非」的程度,也凸顯了現代人與媒介的關係。

由男主角輻射而出,我們看到了受訪者(受害人∕嫌疑人的同事們)如何選擇對自己有利、對別人落井下石的說法;電視台為了收視率,在節目上對特定人士窮追猛打,對專家名嘴下指導棋,還故作公正貌;而網友「起鬨」兼「起底」的本事,也在「網路揭發真相」和「網路製造冤案」間,危險地拉扯。殘忍的是甚至連女主角的父母都動搖對女兒的信任,透過媒體向大眾致歉;諷刺的是樂當偵探的男主角站在他信誓旦旦指為兇手的女主角面前,卻認不出她來!

但這個故事的控訴並不僅於此,最後被認作兇手的女主角,以宛若遺書的形式,娓娓道來。雖然我們也可以從前面「羅生門式」的各方說詞,質疑她所言的真實度。但從她的自白,我們才發現,這種人際關係的霸凌,如何從小到大,如影隨形;只是當施暴者身份,從左鄰右舍、師生同事,演變成毫不相關的觀眾或網友時,它的力道才完全爆發開來。

目前幾部改編湊佳苗小說的電影,普遍維持著高標。《白雪公主殺人事件》雖然沒有《告白》震撼、《贖罪》細膩、《往復書簡:二十年後的作業》煽情,但對於當今社會的檢視,尤其是媒體、網路的散播力,其敏銳度還是高過大部分電影的。「現實中總有比破案更重要的東西」,或許才是它及此類作品給予我們更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