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最真實的愛-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
無圖示
回應
1F
法國電影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原名La Vie d’Adele)敘說的是赤裸的愛情,真實的人生。而性愛,理所當然地,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拿下去年坎城影展最佳影片Palme D’or (金棕欄獎)的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簡稱Blue)自拿獎一來新聞不斷。除了這次評審團破例,讓除了導演以外的兩個女主角,三人同時獲得獎項以外,就是片中加起來大約十分鐘的極為露骨的性愛場面。也正是如此,讓性愛這個噱頭把電影本身所要表達的話多多少少給遮掩住了,一方面來說或許幫助電影的宣傳,另一方面卻也是極為可惜。

主角Adele是個正值高中,從未談過戀愛的少女。有天,在路上看到一位藍色短髮,年紀稍比她大的另外一位女性,Adele也莫名的被她吸引住。直到有天,兩人在酒吧巧遇,Adele與這位充滿個性,學習藝術的Emma開始發展一段複雜但深刻的戀愛關係。

俗話說,一個特寫大於一千個字,那如果一整部電影的特寫呢?

Blue整部電影的攝影機有一大半的時間都是擺在演員的臉前,頸部以上的範圍。飾演主角Adele的新秀演員Adele Exarchopoulos有著一個帶與魅力,並善於表達,且懂得收放的五官,時常讓我想到Ingmar Bergman當年的御用演員Liv Ullmann。攝影機幾乎一直強調著Adele的眼睛與雙唇,或許某些觀眾在剛開始時會覺得有些突兀,但習慣了後就會發現導演的目的-讓觀眾與Adele間毫無距離。

導演Abdellatif Kechiche在本片最大的成就,就是願意讓觀眾安靜地花三個小時去彷彿讀日記般地去窺視Adele的人生。觀眾從電影的第一幕就彷彿她的朋友般在身旁跟著她,而我們的確也變成她的朋友。並且慢慢地也不再去窺視,而是漸漸地成為她。我們懂她的懵懂,懂她的疑惑和她的痛。我們學會同情她,去愛她,並與她流淚。這不是好萊烏的浪漫式愛情,但卻因為它的真實,使它比我近期看過的所有愛情電影還要浪漫,

電影中的涵蓋的時間雖沒有明講,卻能大概推測從Adele還在讀高中,到之後開始工作,至少涵蓋了五年以上的時間。片長長達三個小時,對任何電影,尤其是愛情片來說,都是一個挑戰。驚訝地是,本片達成了許多電影或許嘗試過,卻總是失敗的事-讓觀眾迷失在銀幕上的角色中,並從中找尋自己。

Blue不是一個同性戀的愛情故事,她單純是一個愛情故事。在許多對話場景中,導演都是要求兩位演員自由發揮,使觀眾感覺更貼近現實。久而久之,觀眾不只是在看銀幕上的角色,而是慢慢與她融為一體。導演為什麼覺得我們有耐心看她吃飯?看她教書?看她在海邊散步?因為我們在乎。因為我們在每個鏡頭中,都能從Adele的臉上看出她的內心深層的情感



本片最大的爭議毫無疑問地就是在性愛場面上。我承認,非常的露骨,非常的真實,甚至會讓觀眾懷疑到底真的”做了沒有。”但是,對於心態正常去觀賞此片的觀眾,看到後段,就會發現導演並沒有要”炫耀”或強調性愛。在女主角Adele Exarchopoulos的許多interview上,她不停重複地說:性愛就和吃飯,上課一樣,是人生的一部分。

呼應著片名,本片充滿著”藍。”除了Emma最明顯的一頭藍髮外,藍色的牆壁,藍色的椅子,藍色的教室…。。Adele更是無時無刻穿著藍色的上衣。藍色在電影中代表著一種迷戀。大膽的觀眾甚至能去猜測,無處不見的藍或許是Adele自己的想像,因為她的人生早已被Emma佔據。至於為何是藍色?我唯一想到的解釋或許是在法國國旗上,三個顏色藍,白,紅中,藍色代表著自由(Liberty),Adele與Emma的愛情就是象徵著同性戀在現代社會中所嚮往也應得到的自由。

如同催眠般,要被催眠的前提之一,就是觀眾要願意去被催眠。此片需要耐心,需要觀眾去投入,並去在乎。這是一部完全以角色發展來推進劇情的電影。對不喜歡以角色為中心,並充滿著對話電影的觀眾來說,Blue會是一個痛苦又漫長的旅程。但對願意去付出的觀眾,這會是近年來最難忘,最真實,或許也是最心痛的一場愛情。

from eric的隨影逐流
http://eric5025.pixnet.net/blog/post/348449309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寫得真好,頗有同感
無圖示
回應
3F
女主角和女配角如果都入圍今年奧斯卡,今年獲提名的都不是她們的對手。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