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如果這是一部默片,那該有多好
無圖示
回應
1F
------說穿了,“看見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這個 空拍”的敘事角度,基本上與影片想要呈現的生態環境保育批判主題是格格不入的。關心一塊土地,是沒辦法採取遠距離空拍、而不去近距離關懷住在土地上的”人”的。------


想像一下,您每天在台灣這塊地狹人稠的土地上兢兢業業、腳踏實地、認認真真地過日子,每到假日若要出遊都得在車陣中或火車上擠得水洩不通,生活在地面上的您常為工作壓力或生活瑣事忙得不可開交。



這時您進戲院看一部以空拍影像關懷台灣的紀錄片”看見台灣”,欣賞一段段精雕細琢、常人無法由地面欣賞得到的景觀影像,卻聽到影片中高高在上地傳來”這是台灣,如果你沒看過,或許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這樣的旁白,你會做何感想呢?



如果接著再聽影片中的旁白不斷地批評抱怨,細數著這些居住在地上的台灣人民與產業如何破壞了土地的美麗造成生態浩劫的罪惡,您又會作何感想呢?



我不知道如果是十年前的我看了這部影片會不會覺得感動。但是現在的我,年歲稍長,稍稍有了一點人生的歷練,也知道世事很難用非黑即白的道理去評斷。所以昨天看了這部”看見台灣”後,我不僅沒有如期待中的被感動,反而是感到有點失望、甚至是有點生氣的。



在此要先聲明,我絕對敬佩導演齊柏林先生以及製作團隊的用心與勇氣,他們以前所未有的空拍影像方式來呈現台灣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傷痕,是很有創意也很具熱情的。



如果只就單純的無聲影像來說,我衷心感謝這部影片為台灣觀眾留下了精雕細琢充滿美感的景觀畫面、以及怵目驚心有警示效用的生態破壞紀錄。



但是除了純粹的影像之外,為了成為一部可以做為商業上映的電影,”看見台灣”還加入了大量的配樂及文案旁白。當這兩個元素加入後,這部影片就成了一個很難令人感動、甚至要令人生厭的作品了。(請原諒我用詞比較重,若您是這部電影的支持者還請見諒。)



為什麼呢?



首先,這部影片的配樂從頭到尾毫無間斷,時而像西方史詩片般地悲壯激昂、又時而像好萊塢動作片般地緊湊張揚,總之是非常大而不當地誇耀著磅礡氣勢。但是除了幾段原住民的吟唱(這大概是”賽德克巴萊”熱潮後最容易讓人聯想到的台灣代表音樂類型了)之外,我們幾乎完全感受不到這配樂有任何與臺灣相關的情感與特色,只覺得整個觀影過程充滿了聽覺疲乏與格格不入的情感投入障礙。



再來,也是這部影片最可怕的致命傷:旁白部分。倒不是說吳念真先生的口白語調有什麼不好,而是咬文嚼字沒有真誠情感的旁白文字讓觀眾產生了疏離感。更可怕的是,這些旁白以高高在上的姿態來批判與指責台灣多種產業對生態的破壞。


雖然影片資料中導演接受專訪強調這部影片並沒有批判的意思,很可惜它的旁白並不讓人這樣覺得。



這些旁白花了極大的篇幅在數落台灣各種產業對環境的破壞,從養殖業、檳榔種植業、高山蔬菜農業、觀光民宿業、傳統工業、砂石業、水泥業、甚至科學園區高科技工業等等,無一倖免。



所有對心理學有稍微認知的人都知道,當你要批判一件事時,是不能採用高高在上的姿態的。



而這部影片偏偏是採用”空拍”這樣高高在上接近神的角度來敘事,劇本怎麼能將旁白導向批判譴責在這塊土地上的某些產業呢?這不又是”何不食肉麋?”的台灣環保空拍版了嗎?(請參考我對以環保為議題的影片”心靈勇氣(Promised Land”的小小心得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12284808 )



在譴責批判這些產業時,影片是想要建議大家如何呢?難道人人都有辦法租個直升機每天在台灣上空盤旋欣賞美景,就能生活下去了嗎?



在此再次聲明,我絕對贊同導演及製作團隊想提醒觀眾注意台灣生態浩劫嚴重性的焦慮與苦心,也很感謝他們用活生生的影像迫使我們來直視這個問題,更知道他們說的都是事實也都值得我們檢討。只是覺得很可惜也很懷疑,用這樣的方法來呈現議題,真的能喚起台灣觀眾心中的共鳴嗎?



另外除了上述配樂及旁白兩個大問題外,我個人是覺得這部影片並沒有如預期般地讓我燃起對台灣的熱烈情感,主要原因也許是影片呈現的影像除了空拍角度與眾不同外,多半是大家印象中已有的台灣,並沒有提供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

根據我觀影時偷瞄手錶所作的粗略統計,這部片長九十分鐘的影片大約可分成三大部份。



首先片頭花了約二十分鐘來呈現臺灣各地自然景觀的壯闊美麗,雖然很美,但是老實說,這一段的山川景物並沒有帶給我太大感動,也許是配樂惹的禍,也或許是畫面過度精雕細琢到失去了質樸情感。



我總覺得除了”這個地方我去過”的熟悉感外,如果把影片中的景物換成世界上其他國家我曾經去過風景優美的地方,我的感覺也會是一樣的。這些精美的影像與”這個地方是不是台灣”並沒有太深刻的關聯。



接著影片以一句”這是台灣,如果你沒看過,或許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這樣高姿態的旁白(其實從這句旁白已經可以大約看出影片不會是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的視角來討論事情了),開始了長達五十分鐘左右的”誰是生態兇手?”批判。如同上文所述,對台灣經濟成長有所貢獻、或是能讓窮人翻身的各行各業,在這段中大概都被點名了。



然而老實說這些環保議題(如盜採砂石、與海爭地、超抽地下水、廢氣汙染、高山過度開墾等等)也都是大家已經知道的問題,影片中並沒有提供新的議題方向或可以讓人深思的觀點。



大量的數據以及土地創傷的畫面,讓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影片關心這塊土地的美感,更勝於關心住在土地上的人民。所以我們到目前為止,都看不到影片中的”人”味。



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句旁白甚至連對電力公司將傳遞電力的電塔矗立在山谷間這個現象也有所批評,原因只是因為電塔與自然畫面看來不調和,卻完全對畫面裡掛在高空中的台電工作人員出生入死的辛勞與危險視而不見、隻字未提。



在批判了五十分鐘後,影片最後的二十分鐘終於出現了一點”人”的元素,前五分鐘用來頌揚堅持有機栽培的兩位農夫及女士,不過影片旁白在此似乎影射其他不做有機栽培的人都是貪心份子,好像編劇不知道現在有機蔬菜及稻米的市價是一般蔬菜稻米的2到3倍,並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的。(如果大家都種有機蔬菜稻米,收入不高的民眾要如何負擔這樣的菜價米價呢?)



影片最後剩下的時間大致是一些民俗活動的剪影(如燒王船、廟會等等)。如同前段,這些活動也都是想到台灣時就會聯想到的印象,影片中同樣沒有發掘新的、可以讓人對台灣更有感情的元素。



影片中唯一讓人感到溫馨的,大概是片尾那一張張對著攝影機歡笑傻笑的被拍攝者純真笑容了,雖然一直到最後導演及配樂者還是努力不懈地放入了一首歌詞說教意味濃得不能再濃的歌曲來陪襯。



在這樣突兀歌詞樂曲的干擾下,使得最後連布農族學童來到玉山主峰高歌那樣應該感人肺腑的高潮畫面,也顯得略為刻意而虛假了。(正常狀況下有誰會讓孩子們以如此大紅衣物盛裝打扮、在險象環生的強風吹拂下站在山巔歌唱呢?)



這就是我為什麼觀看這部影片後不但沒有被感動,反而有點生氣的原因。



不過平心而論,雖然影片畫面除了空拍的特色外,並沒有提出甚麼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但是單以欣賞影像來說,這還是一部值得觀賞的作品。如果這是一部默片,去掉那充滿優越感的配樂及旁白,也許效果就不同了。影片自己會說話,不要低估了觀眾的感受力。



囉囉嗦嗦說了一堆,上面的文字竟然已經有2500多字了。(果然批評是很容易的,難怪”看見台灣”花了超過一半的片長在批判^_^)。俗話說,刮別人的鬍子前請先刮刮自己的鬍子。如果您看到這裡還沒有累翻,就請繼續看看我心目中好的關懷台灣紀錄片是甚麼樣子吧!



說穿了,“看見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出在這個空拍”的敘事角度,基本上與影片想要呈現的生態環境保育批判主題是格格不入的。關心一塊土地,是沒辦法採取遠距離空拍、而不去近距離關懷住在土地上的”人”的。



所以看看楊力州導演的”拔一條河”(請參考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30545103),他長時間與受八八風災重創的甲仙地區居民相處、記錄他們的生活,簡簡單單呈現出一個不需要說教批判,就可以引發觀眾深思感動的關懷作品,激起觀眾關愛這塊土地與人民的熱忱。紀錄片中的影像自己會說話,只要是有誠意的作品,觀眾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另外最近台北華山文創園區正在展出國家地理雜誌125年經典影像大展”(請參考:http://natgeoie.osmuir.info/show),其中正好也有一個”台灣記憶”單元。這些世界級的攝影大師們又是以甚麼樣的角度來記錄台灣呢?



我們可以發現,他們所關懷的對象,大部分還是以”人”為主,不管是原住民、農民、小販、蛙人操、吉慶活動、政治活動、職棒盛事等等,一禎禎照片中都有著對這塊土地上這些人的關懷與觀察。而純粹紀錄景觀的玉山、梯田,同樣是以空拍法拍得美不勝收。



展覽中有一張拍攝於1993年的台北市上空空氣汙染照,那一片灰濛濛的天空如同看見台灣某些影像一樣令人怵目驚心。但是它的照片說明文字沒有指責沒有批判,只說明現代化最明顯的代價,非環境問題莫屬,並附上當時環保局長趙少康的一段話:”你賺了錢之後,就得花一點在環境上面。因為你的生命、你的健康和下一代都彌足珍貴。我們是開了個頭(指政府在當時將推行環境保護列為優先計畫),但來得及把事情導正嗎?”(資料來源:展覽手冊)



這張照片與這部電影”看見台灣”其實都有著同樣的環保訴求,只是當我們可以在作品中多接收到一點”人”味時,我們對訴求的接受度也會比較高吧!



這篇心得大概要破了我的紀錄了,既然我一直強調”看見台灣”應該無聲勝有聲,我也該閉嘴了^_^,就此停筆吧!

PS.如果這篇文章冒犯了您喜愛的影片與電影工作者,還請見諒,我單純是就片論片說說自己的想法,絕無惡意。


My Blog:泰瑞莎的文字寓
http://cfsjhscfsjhs.pixnet.net/blog/post/295429160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因為是吳念真唸口白,

就有人聽不爽!
無圖示
回應
3F
還沒去看這部片,不過就上面影評所說的,不能用高高在上的角度,來批評造成這塊土地生態浩劫的人,那難道是要用歌功頌德的方式嗎?

看到高山,被民宿開發的坑坑疤疤,難道要感謝這些民宿業者,到這邊蓋民宿,讓大家可以去住嗎?

人類本來就是地球的病毒,只會無限制的吸乾地球的資源,和破壞生態。
無圖示
回應
4F
BTW,這部片不是電影,它也無意要娛樂你,這是部記錄片,請不要拿看一般電影的角度來批判。

這種拿看電影的心情,來看生態記錄片,然後再來用神一般的角度批判說,這影片不好看,豈不令人莞爾? 是誰先自己搞不清楚狀況的?
無圖示
回應
5F
說真的,我覺得有些批評是實在的
比如檳榔業者,已經不是為了溫飽三餐而種,
而是為了獲取更大利益來破壞環境
滿山滿谷越種越多,相信大家都看過日月潭的山頭,
這國家第一的風景區弄成這樣能看嗎?
更別說其他帶來的隱憂了

有批評才會有改進的動力,
也是告訴我們的寶島有很大進步的空間
或許導演就是希望藉這樣的手法讓大家更清楚認識我們的土地
何嘗不是一種用心良苦
無圖示
回應
6F
個個有見地
無圖示
回應
7F
我感覺版主好像是因為某種因素,所以一直以批評抱怨在描素自己觀看電影的心得…,是因為電影一直批評抱怨還是版主po文或觀看的時的心態一直處在批評抱怨?
其實不太能理解版主批評的點,比較像是期待看深度報導節目,結果沒有專訪沒有人跳出來說些很了不起的話而火大~
又或是這句話弄壞了心情”這是台灣,如果你沒看過,或許是因為你站得不夠高?

抱歉,這麼說好像有點針對,只是有點疑問而已!

個人認為破壞是事實,但生活要過也是事實,只是在這兩者間現在已有點偏向利益為上,這不能說是錯。
但總是有更好的方式達到兩者平衡,只是找不找得到或願不願意~
無圖示
回應
8F
老實說,就是因為它是空拍影片,又是記錄台灣的影象,我才會進戲院看,如果今天是[看見美國]或是[看見中國],我寧可在家看DISCOVERY或國家地理頻道就好了,所謂人不親土親!
對於影片開頭的第一句話,我是贊同的,我認為它是中性的描述,影片本來就是空拍的,一些鏡頭你在平地上是看不到的,例如祝山觀景台繞過去那一片大崩塌地, 一般人那有機會看到?
我也同意,這部影片有三個不理想的地方:1.旁白太多-有些濫情2.配樂太多-也太雄壯了,搞到最後會覺得很吵3.有些景點沒用字幕(或旁白)介紹-還是編劇也不知道那是什麼地方?除了這三點,其他我是覺得不錯看,就像版主說的, 一般人那有能力天天坐直昇機看台灣-大概一生中也不會有機會,光是想到這一點,我就鼓勵大家去看;我只能說版主是愛之深,責之切,也可能是我的人生歷練不太夠,我還是覺得蠻感動的, 一點也不會生氣!
另外版主提到-拔一條河,我本來打算去看的,沒想到上映沒幾天就下片-夭折了,真是可惜,是宣稱不夠,還是曲高和寡,有時候好的影片(東西)沒宣傳還是不行的...離題了,總之,我認為-看見台灣這部影片還是值得去看的....
無圖示
回應
9F
影片只是讓人省思吧!
帶大家台灣不同的樣貌?
如果不是站在高角度來看
要不然高樓大廈的小螞蟻人物
看的到這類光景嗎?

或許與生活中生計有些矛盾衝擊
但有這麼生氣需要洋洋灑灑寫這麼多打擊人嗎?
無圖示
回應
10F
從高空凝視,怎麼會是一種高高在上的觀點呢?正是因為我們身為人的視野只看到我們視角看到的地方,所以從更為廣闊的角度去凝視這片我們踏在腳下的土地,這樣的景象才叫我們怵目驚心不是嗎?
無圖示
回應
11F
認同版主所言
氣勢磅礡的音樂運用太多
到後來只覺得非常刻意反造成聽覺壓力
未標示拍出來的是那些地名
口白敘述沒有感情
教條式的陳述太過直白
無法感動
無圖示
回應
12F
感動的地方是來自你的心,不是電影劇情內容來要求你感動~!

你若有想要去感受感動,你能找到千百萬個感動的點。
若沒有想要感動自己的情緒,總能找到數不盡的理由!
這沒有對錯,就只是在你自己的世界中所做的選擇而已~
無圖示
回應
13F
普普而已
中段後就有點膩了
這種節目
電視上太多了
請勿一直再商業行銷
無圖示
回應
14F
看見台灣的心得PO出後,如預期地收到一些負面的回應,我想還是有必要回覆一下大家,希望能減少一些讓您不舒服的感覺。不過一下筆又有點囉唆,還請包涵。^_^

我很清楚這部片不是一般電影,它是一部紀錄片,當然它的目的也不是娛樂,所以就有必要來思考一下那麼它的目的是甚麼呢?

我個人是覺得它的最終目的應該是想要”教化”,希望教化大家能多多維護台灣這塊土地的美感。

那麼有多少人會因為看了這部片而被”教化”成功呢?

首先我們可以將觀眾分為一般觀眾、無意間或不得已破壞環境的產業、以及惡意破壞環境的業者這三大類。

我想不會有人天真到會認為惡意破壞環境的業者(如盜採砂石業這、偷偷排放廢水業者、偷偷傾倒廢氣汙染物業者等等)會因為一部影片而改變他們的行為吧?

所以這部影片對他們的教化效果大概是零。對付這些人,需要的是法律,嚴格制定及執行的法律。而這部片中提出的問題,政府及大眾在很久以前都已經知道了,影片沒有辦法讓我們了解更多。(例如在制定法律方面是否有利益糾葛的問題、以及現場執行法律的第一線工作人員有何難處及危險等等。)在此,因為沒有放入”人”的因素,”純粹空拍”等於”空談”。

而對於非刻意但不得已卻破壞了環境的守法業者又是如何呢?

舉民宿業為例,清境農場民宿過度開發的問題在多年前也引發過一陣討論。我記得當時我正好到奧地利旅遊,看到當地一望無際的田園美景、卻沒有任何超過三樓以上的建築、也沒有任何密集開發的旅遊住宿區,心中十分驚訝。原來奧地利的居民已經有了根深蒂固的環保觀念,不會輕易破壞自然景觀。當時我真的衷心期盼”台灣的民宿業者以及發放民宿營業執照的政府相關單位應該要好好想一想啊!”

但是許多年過去了,這個過度開發的現象依然存在。沒有法律的約束,連政黨都可以將黨團利益置於國家利益之上,您覺得要人性”不要短視近利、置公眾利益於私利之上”,是可能的嗎?

對善良的人來說,不是沒有可能,但政府需要為業主設想出收入來源的替代方案,也需要長時間的”教化”工作。這也許就是這部影片想要做的事。

可是您設身處地想一想,如果有人要”教化”您,是用罵你的方式您容易接受,還是用同理心的方式您容易接受呢?

影片以教條式的數據以及遠距離的”空拍”方式,將被點名的產業一概化、模糊化、汙名化,幾乎完全沒有站在他們的立場、他們的難處來做平衡的觀點闡述。這樣的說教方式,想要引發業者的自覺,效果會好嗎?

在此,影片的”純粹空拍”真的並不適合搭配說教式的旁白,完全不加入近距離採訪、完全沒有”人味”的景觀式影像,真的不適合做成批判式的型態。它所能達到對守法業者的”教化”功能,應該是很有限的。

而一般觀眾又是如何呢?大家只能透過影像更加深了之前已有的印象。也許以後去阿里山看日出,到了祝山車站會彼此恐嚇一番;行車經過蘇花公路時也會更加提心吊膽;吃養殖魚類時腦海中更會浮現那些恐怖的抽水管路。然後呢?

因為我們在影片中只看到問題,影片中完全忽略了代表台灣形象的一些大型產業(如科學園區)在兼顧環保與產業發展間所做的努力。一些大型公司每年要投入多少經費在工安及環保上,一般觀眾知道嗎?影片中對這些積極嘗試解決經濟發展與環保衝突的努力是沒有興趣的,因為”空拍”是只能站在問題的外部提出問題,而無法真正深入去探討問題的。

在此要再次重申,我絕對肯定與感謝製作團隊為台灣留下這些影像紀錄的努力與苦心,也覺得這些資料是很重要的。只是它們應該可以有更好的呈現與論述方式。

而最基本的問題就在於影片既然選擇完全不出現與觀眾同等視角的近距離拍攝人物(齊柏林導演的前作”鳥目台灣”中似乎還多少出現一些這種鏡頭),那實在不應該在旁白中將影片導向教條陳述批評譴責的方向。這樣做真的讓影片的感人程度減少、教化效果打折、也不容易真正在觀眾心中種下深沉長久省思的種子。

如果沒有完善的論述,缺乏”人味”的空拍鏡頭,也許還是比較適合成為不需論述的影像展示。因為影片最後能深刻留在觀眾腦海中的,還是那一幕幕壯闊優美的自然景觀、以及怵目驚心的浩劫畫面。這也正是導演最初單純誠懇的拍攝動機,不是嗎?過度的包裝,都只是削弱作品生命力的多餘舉動罷了。

以上連同上篇心得只是個人淺見,您同意或不同意都請作為參考就好,其實事隔幾日我自己回頭看看那篇心得,也覺得好像應該不需要那麼嚴肅的,雖然當然我覺得自己並沒有很生氣。^_^
無圖示
回應
15F
關於看見台灣的這篇影評,真的讓人領教到CFS的偏頗...

PS 之前看了你對地心引力的影評,說2D也沒差3D版多少。結果我先看了2D,後來看到一些youtube上的花絮介紹,才發現原本導演就花了不少工夫在3D效果上,再進戲院去看了一次。第二次看完3D版後,真是後悔一開始是去看2D版本。
無圖示
回應
16F
剛好相反
前20分鐘,我一直在等旁白,這部記錄片如果只有影像沒有旁白,我可能會睡著
無圖示
回應
17F
版主講的真好!給他按一萬個讚!
基本上這部記錄影像(個人不稱他是紀錄片)本來就是沒有主題的!只是拼拼湊湊把一些臺灣空拍影像蒐集起來配上音樂旁白----是無惡意的編排!
所以,請大家不要太嚴肅!
既然去看了,門票錢就忍一下各自找理由把他報銷掉!不用花太多口水去探討!倒是想提出一點濁見做參考:

1.一部紀錄片是要有主題性的,而不是像一個先知諷刺平民老百姓,如果硬要,真的一定要提出改變的主張,至少是影射性的也好!幾年前魯貝松監製亞當貝彤拍攝的那部片子好像是抄襲這部片子,可是,你們如果有印象的話,看到片尾有一個很清晰的答案在那邊去讓觀眾深思!

2.這部片子的拍攝感覺上像是國家公園簡介片拍攝過程順片掃下下來剩下來的毛片還是其他政府機關的,不得而知!缺少的是拍攝計畫,就是遇到什麼季節好就去拍什麼,遇到什麼節慶好就去拍什麼,感覺是很豪華的xx台電視新聞雜誌!

3.這樣的內容公共電視播一播就好,拿來電影院看就必須經得起比較跟批判!而且本片是要去看幾百年沒合作的侯導跟吳念真!

4.對於,一樣有談到88災難這個題目,我只能用卑微的心回頭去想拔一條河在中山堂試映後全體觀眾起立掌聲十餘分鐘,我則淚流滿面發自內心的爽快,拍到手都麻了!
他藉由弱勢及新住民努力紮根認同這塊土地幫台灣打了一注強心針!就這麼簡單的理由比花上億製作的劇情片都來得令我感動,如果,我是評審我還會為他拉票!

5.看電影就是要看到電視看不到的東西!爽不爽見人見智!不過大家都在討論也等於是有期待!
希望國片越拍越好!永遠不要以?觀天,認為這樣就好,就沒事了!在這樣的做法雖然粗糙些,但也為國片開創一個新片型的空間,或許,以後卡拉ok也可以上戲院,全場歡唱到底2小時!

以上僅個人觀感!絕無影響他人意志
無圖示
回應
18F
如果這是一部默片,我一定會睡著+1

看見台灣 而非只是看台灣

首先要提醒您
任何的紀錄片都不可能做到所謂的客觀公平.
因為在鏡頭記錄後的影像,都已經帶有攝影者的主觀.
事實上我認為旁白的批判已經在用字遣詞上
做了最大的包容.
他拿掉很多明顯的立場,並且一開始就告訴你
我們要看的是這塊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旁白也提到環保與開發的矛盾似乎永遠無解
您就別一直說您很尊重他們的努力
卻又否定他們加入批判式的旁白吧
這部片要是沒有旁白,我肯定看不下去.
而配樂如果只用原住民的山地歌曲那也支撐不了全部的影像
但我仍然配片尾的歌曲影響,流下些許難過的淚水

拿的那麼多 還的那麼少

也許才是這部片最想說的一句話.
無圖示
回應
19F
如果你的論點沒錯的話
那你不該生下一代
最好還快去自殺
因為你是病毒
大家都是病毒
全人類滅絕後
地球就永存了^^
無圖示
回應
20F
生態跟生計的競爭
人類自己會找到平衡點 也必須找到...
討厭唯利是圖破壞大自然的人
但是也很厭惡自己也享受著這些破壞環境得到的資源後
還一副說教者姿態的人
(共3頁)

 第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