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少年Pi的奇幻漂流 vs 青原惟信禪師
無圖示
回應
1F
  老實說,我不覺得【少年Pi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這部電影有什麼隱喻,即使有隱喻,我也認為不重要!另外,不知您是否還在為”Pi講的二個故事哪一個才是真的”或”Pi到底有沒有吃掉他母親”而傷透腦筋?其實,這兩個問題,也都不重要!

  李安在本片一開始,花了三分鐘半,讓我們看各式各樣的動物,而最後出現的一隻動物,卻是走過水池邊,老虎在水中的倒影,沒有看到真正的老虎,為什麼?李安這部電影,可不是什麼動物記錄片,當然也不是為了讓您看到3D動物,才秀出開始的這一段;我想,李安是在暗示(隱喻):人,號稱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是動物,就像本片的主角之一~理查帕克那隻老虎,我們都潛藏著牠(動物習性)的遺傳因子。

  當然啦,您也可以說本片首尾呼應~”影片最後,出現在海上的少年Pi,笑著,那頭老虎就在Pi右前方,Pi消失,只剩老虎,海景消失,老虎看著牠即將要走進的叢林,最後老虎仍然頭也不回的走進去”~那麼,全片的重點,就是這個隱喻:人有獸性!至於,其他若還有什麼隱喻(如吃人、講經歷故事時將人用動物替代等等),就只是繞著這唯一重要隱喻在轉而已!因此,我才會說:即使有隱喻,我也認為不重要!

  在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人生裡(譬如,昨天或前一刻的快樂、痛苦,其實早已經過去了,留不住,也不用再去經驗感受,更不可能重新來過,但我們就是放不下這些如夢似幻的情境,讓當下的生活,混雜著過去的夢幻空花~如此妄執,久而久之,便會將假的當成真),記憶,尤其是苦難時候的記憶(也可以說是那時候的當下),常常需要我們主動(在腦海或者說心靈上)加油添醋”自動補足”,才能讓人真正有勇氣再活下去。

  因此,事後的所謂記憶或陳述,都會如夢中說夢般地不真實~不止像心理學所講的”選擇性記憶(動物本能,怕憶及當時情境,會影響到身心健康,自然而然所作的選擇,選擇比較不受傷害的來記或講)”那麼簡單,甚至會去修改過去的經歷,以達到能繼續活下去的目的。這,或許才是我們真實的人性、人生!

  至於,有人說本片是與宗教、理性有關;但我認為,宗教,只是讓Pi為自己在海上所作所為脫罪的伏筆。

  記不記得小時候的Pi(其實都是成年Pi的回憶,這~不知該不該算是Pi非凡的記憶力;若是,那另一個驚人的記憶力就是Pi背了四個或以上黑板的圓周率小數點後面數字),在教堂裡問神父:「要是神如此完美,而我們不是(如此完美),祂為什麼要創造萬物?為什麼會需要我們?」神父回說:「你只需要知道神愛世人,神因深愛世人,而賜與我們祂的獨子~」「我聽神父講得越久,就越喜歡這位上帝之子(是不是有人得像上帝之子~基督一樣的犧牲,凡人的罪孽才能得救~指Pi在海上漂流有可能需要犧牲別人的性命!?)」

  這,算是Pi在為作家說海上漂流故事之前,兩次為自己在海上所作所為脫罪的伏筆之一;另一個伏筆是12歲的Pi問神父:「那神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要派祂的兒子,來為凡人的罪惡受難?」神父:「因為神愛世人!神讓自己能夠為人所接近,以便我們瞭解祂,我們無法盡窺神的完美,但我們能理解神之子與祂的苦難,就像對兄弟那樣。」成年Pi對作家說:「這話實在說不通!犧牲無辜者來救贖凡人的罪孽,這算什麼愛?」(是不是為了否定海上為他犧牲的那些人,其實不是為了愛他而犧牲,只是機率偶然、適者生存罷了!)

  另外,有關理性部分:假使,Pi第一個故事中的老虎理查帕克,只是Pi在海上漂流時,展現人類獸性的投射作用(個體不自覺的把自認為不為社會接受的動機或行為加諸他人,以減輕內心焦慮的心理歷程);那麼,這種投射作用,應該可以看成是(成長中的)Pi對他父親的心理抗拒(
 ?父親要Pi”不要盲目地接受一切,首先就是要理性思考”,但反激得Pi說想去受洗;
 ?Pi的父親不准Pi餵老虎,說老虎只是動物,但Pi認為動物也有靈魂;
 ?Pi的父親不准Pi他們到危險的地方~如有鐵欄杆阻隔、可餵老虎之處,但Pi卻認為:經過試煉才能知道信仰的力量;
 ?12歲那年,父親逼他看虎殺羊,讓Pi提前”長大”,也使得Pi感覺世界不再那麼有魅力,並且不安地尋找著能讓生命恢復意義的事物;
 ?五年後,等Pi彷彿找到了能讓生命恢復意義的~阿南蒂或說愛情,父親又帶著全家移民加拿大~)!

  Pi對他父親的心理抗拒,普遍存在於一般成長中的男孩,這或許是雄性激素所使然;但Pi對他父親的心理抗拒,主要是因為,Pi的父親,可以說是一位假理性主義者(真理性,才能自立作主,也才足以衣被加惠他人)!為什麼說他假?我們不妨由影片的順序來說說:
 1‧他的至交法蘭西斯(後來Pi叫他媽媽紀~興趣是蒐集游泳池)說:「世上最美的游泳池,是巴黎的一個公共游泳池,那裡的水乾淨到早上能拿來煮咖啡(公共泳池耶,誰信能拿來煮咖啡!?)~要是希望你兒子心靈純淨,將來一定要帶他去那裡游泳。」成年Pi回憶說:「我一直不懂爸為何那麼在意這件事,但他就是在意,而我就成了便辛墨利多(那個泳池名字)帕帖爾~」這讓11歲的Pi,在學校被叫”便辛”,還問說:你的小便很腥嗎?~從此,Pi的名字,從優雅的法國泳池,變成臭印度公廁,學校到處都有人叫Pi”小便”。
  ==>理性之人,怎會執著人家說的某件事而信奉不疑!?

 2‧在Pi兄弟倆小時候,父親在宗教慶典場合裡,對他們說:「壯觀啊!但別讓這些故事和光影給騙了!孩子們,宗教就是黑暗!」
  ==>理性之人,會如此武斷!?

 3‧父親在用晚餐時,對著全家除了他一人以外都吃素者說:「這羊肉真鮮美,是全桌最好的一道菜~」
  ==>原來您的理性,只以您的喜好作為判斷標準!

 4‧父親對著Pi說:「你不能同時信三個不同的宗教。」Pi問道:「為什麼?」父親:「因為同時什麼都信,就等於什麼都不信!」母親:「桑陀旭(Pi的父親),他還小,還在找方向。」父親:「他不選定一條路,怎麼找方向?」
  ==>您的理性還真是奇怪,既然已選定一條路了,還需要找尋什麼方向!?

 5‧用獸性來證明其理性,讓Pi看著老虎活生生殺了羊再叼走。
  ==>老虎跟人一樣,餓了都要吃東西;但老虎會不會像人一樣,明明不餓了,卻還宰殺動物放著(在冰箱裡)備用!?到底是人有理性,還是動物有理性?
  ==>另外,Pi的母親對父親說了:「(讓小孩親眼看虎殺羊)你想讓他們心理受創嗎?」連餵老虎的工人薩方都知道這點~如此說來,您的理性連看似沒知識的工人都不如!
  ==>或許,劫後餘生的Pi所說”沒有他的教導,我絕對存活不下來”,講的正是這點(親眼看見)虎殺羊的弱肉強食!
  ???另外,本片一開始,Pi也對作家說”我乾叔叔法蘭西斯~媽媽紀,是游泳健將,我的游泳導師,我每週跟他練泳三次,他的教導後來救了我的命(媽媽紀對小時候溺水的Pi說:喝口水不會要了你的命,但驚慌會,記住要呼吸,不要憋氣~~這是否也在暗示Pi:人在危難時,順著本性走,不要憋,該展現獸性時就展現獸性~~)!”

 6‧父親說全家要移民到加拿大「都安排好了,我們會像哥倫布航行大海。」Pi回說:「但哥倫布是在找印度啊!」
  ==>意思就是說,我們現在已在印度,還有需要去找尋一個新印度?這就是父親您的理性?
  ???Pi直到成年後才能體會”我爸是生意人,從未親自照料動物,我這才明白,他離開印度一定比我還辛苦”。

 7‧父親在船上,為了母親吃素問題,要打法國廚子,且認為該廚子只是下人。
  ==>您的理性,對人還分上中下喔!?

  說句題外話,不管東西方,父親,總是代表著理性或著說科學的角色;而母親,便會以感性或著說宗教(信仰)的型態存在。就因為這緣故,經歷海上”魔”難的Pi,不曾在海上漂流時想起過他的父親(所代表的是假理性,不足以撫慰人心),經常(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憶及的,反而是有宗教信仰(至少能暫時安頓焦躁不安的人心)又溫柔寬待Pi的母親~至於有人說這代表Pi食母的不安與隱喻,我認為這是多餘的揣測。

  還有,關於食人島樹上的蓮花,有人說這是什麼”林中蓮花”的暗喻(食母)。但是,阿南蒂又不是神,她又能暗喻什麼未來?那只是被抓包(暗中跟蹤阿南蒂)的Pi,沒話找話時所問的:「這個手印代表什麼?(阿南蒂輕輕搖著頭表示不明白)你跳舞時先做了帕塔卡~代表森林,然後是山普塔~代表隱藏起來的事物,不過最後你做了這個手印,這代表愛神藏在森林裡嗎?」阿南蒂:「不是,這手印也代表蓮花。」Pi:「蓮花藏在森林裡?蓮花幹嘛要藏在森林裡?」(這只是Pi的自問自答,阿南蒂並無贊同之意,因此可以說形成了Pi自己的潛意識)

  所以,食人島上的一切(以及食人島之前的濤天巨浪、金光、閃電),我認為是Pi在海上漂流最後階段、飢餓、意識模糊不清(Pi寫道:「飢餓是能把人徹底改變~」、「語言文字是我僅剩的救命索,一切都變得混亂、破碎,我已無法分辨白日夢、睡夢與現實」)時,對阿南蒂的思念,加上殘酷的事實,混合而成的(”假的”或說”自我補足”的)記憶~因為,唯一記錄紙《海上求生手冊》已被吹走。

  於是,我們看到,當Pi在食人島上吃飽了,又泡了一個舒服的淡水澡後,將阿南蒂給他那條但已變白的腕上繩子解下,繫在林中樹根上~有人說這(可能)又是(什麼)暗喻~我不贊同!我認為這只是在長久的海上漂流後,終於有一個可以不用再飄搖的棲身之所~島,想到可能會終老於此,今生再也無望與阿南蒂聚首(記不記得Pi在移民前最後一天對阿南蒂說:”我當然保證我總有一天會回來”),只好放下對阿南蒂的聯繫~腕繩;而且,Pi不是自認為”愛神藏在森林裡”,(現實的無奈)那就將愛(以阿南蒂親手繫上的腕繩為代表)還給森林的愛神吧!

  最後,成年Pi並沒有回去找阿南蒂,而是與一個名喚”阿蒂塔”的印度女子結婚生子,即可證明Pi早在島上就已放下了他對阿南蒂的愛;但Pi曾向阿南蒂保證他會回去,所以在述說故事時,會像本文前面所講的”選擇性記憶”那樣~”說也奇怪,最後一天的事我全都記得,就是不記得道別的部分”。

  綜上所述~人類有沒有獸性(的隱喻)、宗教與理性、信仰與科學、父子之間的衝突及心理抗拒、食人島的暗喻等等,對我而言,都不是那麼重要!那麼,本片又給了我什麼啟發?可以這樣說,李安一開始用”隱”的老虎~水中倒影,中間用”實”的老虎,最後再讓老虎”隱”去~頭也不回地走入叢林;於是,吾人借用《五燈會元》‧卷十七,青原惟信禪師所謂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等三個不同層次,來呼應李安,並說明我的領悟。

  當成年Pi講完第一個故事後,作家:「我不知道該說什麼!」Pi擦著眼淚(這麼多年了,居然還沉醉在自己營造的情境中不可自拔):「難以置信是不是?」作家:「好多事要吸收,也要思索其中意義~」Pi:「發生就發生了,為何要有意義?」(初看這話,很灑脫,好像是在說”過去就讓它過去了吧”,讓我們以為成年Pi已放下了過去不愉快經歷;但究其實,從成年Pi講完他自己編造的第一個故事後還擦著淚,就已證明他還在乎,而且是非常在乎在海上漂流所發生的事;另外,從他說沒有好好與父親道別、感謝父親的教導,也可以看得出來他仍放不下過去;甚至於他說”真希望我有對理查帕克說:都結束了,我們活下來了,謝謝你救了我一命~”都只能說是因為他回歸了文明社會,獸性自然不見了,並不是老虎理查帕克頭也不回地走了!)

  為什麼說成年Pi並沒有真正放下,因為”有責任、有使命感”的作家(他曾花了兩年時間在國外寫作,但因為在印度住較便宜,所以在印度寫葡萄牙的故事,讓他二年後自廢武功、讓小說口吐白沫、陣亡)都會說出”(你講的第一個故事,有)好多事要吸收,也要思索其中意義,但成年Pi卻還停留在”見山是山”的第一層次,以為發生就發生了,為何要有意義!?

  這樣說好了,人生若真要能提得起放得下,第一層次見山是山,就得承認事實(就如成年Pi說的”發生就發生了”)!但若像成年Pi那樣,每次講他的海上漂流,都要講兩個故事,然後讓人家自己決定要相信哪個;甚至,會在講故事前,還問人”媽媽紀都說了什麼?”,好像是在試探(我)以前說的情節,可能會與現在不同,若真的不同,就會接著說(作家:”他說你有個故事會讓我相信上帝。”):”哼哈,他也會那樣說一桌好菜。”,先為自己即將要講的打底,別人(或我以前)說的不算,現在我說的才算!那麼,成年Pi肯定還活在自己營造的夢境裡,只有他在講”發生就發生了”這一刻當下,他的內心才真正承認當時的”事實”;不過,只在”一剎那”當下承認,是不夠的!

  承認事實,敢於面對過去的事實,才不會在如夢似幻的人生裡、讓自己更加虛妄無憑,也不用像Pi那樣、每次在講述他的海上經歷時、都要在別人回應說相信第一個動物故事後、才能肯定自己(的信仰~例如:當作家選擇相信第一個故事後,Pi說「謝謝!所以你跟隨上帝。」)。

  而且,少年Pi信了三個教(印度教、基督教、回教),可以像他母親講的”他還小,還在找方向”,但成年Pi又多信了一個猶太教~我們不得不承認,雖說他父親是屬於假理性,但他父親講的”同時什麼都信,就等於什麼都不信”,還是有幾分道理,就連成年Pi自己都承認(Pi:「信仰如一棟房子有許多房間~」作家:「但沒有懷疑的空間?」Pi:「多了,每層都有好幾間」)~

  或許,Pi用數個宗教來組成他的信仰,但我們不能用信仰來逃避真實的人生~事實。

  不知大家注意到沒,在日本貨輪要沈沒時,除了Pi與斑馬在救生艇外,Pi第一個救起的就是老虎理查帕克--這是不是說,Pi在貨輪沈沒時,就已顯露出獸性?而不是他後來對作家說的(第二個故事),殺了廚子以後,認為廚子是個很壞的人,更糟的是~廚子激發出我(Pi)內心的邪惡~

  不過,若只承認事實,有時候只會讓人更加痛苦、慌亂;因為,不堪的過去,除了讓人感覺痛苦,也只會使人更加無力感(請注意,對照李安一開始讓老虎以”隱”的方式出現,這第一層次見山是山,即”隱藏隱密隱喻”了什麼)~因此,在人生的第一層次承認事實以後,有必要進入第二層次見山不是山。

  什麼是見山不是山的第二層次?當我們勇敢的面對自己面對歷史後,我們得讓過去(事實)有意義;也就是說,我們得賦與過去(事實)意義,讓過去沒有白活(對照李安中間讓老虎”實”的出現,這第二層次見山不是山,得要有”實在實用實惠”意義才行);當然啦,賦與意義,並不是編造謊言來自我安慰或自圓其說(像是Pi秀出日本船公司的保險報告副本給作家看,此報告最後寫著”這個充滿勇氣與毅力的驚人故事,在船難史上獨一無二,能在海上活這麼久的船難者不多,更沒有人的同伴是一頭孟加拉成虎”,彷彿連保險公司都在為Pi第一個故事”背書”似的,讓Pi在回憶海上經歷時,更沈醉在自己編造的夢境中不可自拔)。

  何以Pi會如此以假當真?移民前的Pi,帶著阿南蒂到自家動物園看老虎,Pi:「這是理查帕克,你看牠轉頭的方式,多愛現,跟舞者一樣~」阿南蒂:「不對,牠聽見什麼了!牠在用心聽,懂嗎?」電影中的鏡頭馬上跳到餐桌上發呆的Pi,而他父親好像在講著什麼:「我們討論好一陣子了,你聽懂了嗎?Pi?」Pi:「對不起,你很~」父親:「擔心,擔心這個家,我們該何去何從?所以,非這樣做不可,你懂了嗎?」Pi搖頭:「對不起,我們在談什麼?」哥哥拉維:「我們要離開印度!」

  對照阿南蒂所講的”用心聽”,顯然現實上的Pi並不用心!不用心,就不會去了解真實狀況(像是貨輪在沈沒前的暴風雨,甲板上風大雨大,船身搖晃得厲害,Pi還向上天高興地揮著手叫著:「雨再大一點!再大,暴風雨之神啊,閃電啊~」),有可能就此流於空想幻想(如Pi的第一個故事),只想借助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度過難關(如剛開始在海上漂流的Pi,將求救紙條放進飲完後的空水罐裡、?向遠處的海面後~風平浪靜的海上,Pi仰頭向上:「上帝啊,我把自己交給了你,我是你的容器,無論未來如何,我都想知道,請指點我!」);不去了解真相、承認事實,又如何賦與過去事實意義?

  那麼,Pi在承認了海上經歷的事實後,又該如何賦與這段慘絕人寰”見山不是山”的”實在實用實惠”意義?

  我們可以這樣說,Pi(或我們一般人)不堪回首的經歷,是”山”,(對人生來說)是負面的;於是,我們在承認了這個不好的第一階段(”山”)後,在第二階段,就應賦與這個”山”正面意義,”山”就會變成”不是山”。

  通常,這個正面意義的”不是山”,沒辦法一蹴可幾;因為,痛苦不堪的經歷,很難賦與其正面意義;而且,這個正面意義,不是怪罪或推卸責任,更不是編造謊言來自我安慰或自圓其說;因此,這個最起碼的實在實用實惠”見山不是山”正面意義,會從檢討探討自己的錯誤或不是開始,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運用到人生往後的應對進退,類似事件,有無改善空間,能不能有更好的做法等等~

  不用沒事刻意去賦與第二階段”不是山”意義,只要在每次又憶及這個不堪的”山”時,再去賦與其意義;而且,這個”不是山”的正面意義,是應該可以修正到自己越來越滿意的程度;甚至是,修正到拿出來講給別人聽時,人家也無從挑剔、責難;那麼,這個”不是山”的正面意義,才算真正完成。

  能夠真正完成這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後,才能真的說第一階段那個不好的經歷已經”放下”!不用再像Pi那樣說”人生到頭來就是不斷放下”(而且Pi在前頭加了”我猜”);也不用像Pi那樣,一回憶起第一階段那個不好的經歷,就會覺得”令人痛心”,感到遺憾(沒有好好道別、沒能感謝爸爸教他那麼多事等等);更不用自以為瀟洒、已經放下的說”(作家:「所以你的故事結局圓滿!?」)這點由你決定,故事是你的了!”,把結論留給別人(若是作者或導演,那別人指的就是讀者或觀眾)!

  只要完成了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那麼,以後(第三階段見山又是山)再憶及第一階段那些個經歷時,以前種種不好(如獸性)不是不對等等苦痛,就能像本片最後老虎理查帕克般,頭也不回地自動”隱”去,不再感傷、悔恨、遺憾、痛苦,只剩下簡單、單純地看待第一階段那個”山”,這就是見山又是山!

  不管您是少年Pi、成年Pi、還是老年Pi,不管您經歷了多麼不堪的”山”,也不管您是觀眾或導演;若您不經歷承認第一階段不堪的”山”之事實,再經由賦與這個”山”見山不是山的意義;那您永遠只能在(可能是加油添醋的)回憶、感傷、悔恨、遺憾、痛苦中,不斷地循環而不可自拔,還自認為是在不斷地放下,承受(或說享受)一種”萬劫不復慰安式的懲罰”。



以上,摘自拙作~另類影評室http://tw.myblog.yahoo.com/yu-yu/article?mid=7378&prev=-1&next=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