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聞天祥影評 -- 悲慘世界
無圖示
回應
1F
聞天祥影評 -- 悲慘世界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387&c=BA0001

【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有很多吸引人的要素。

從開場眾多囚犯拖著龐然大船的苦役勞動,到最後眾志成城的慷慨合唱,大銀幕更勝於音樂劇的排場,以及為了符合電影本身更靠近真實的藝術特質,而必須在服裝與化妝上更下功夫的考究,都可看到具體成果。尤其是跟阿莫多瓦合作過【壞教慾】(Bad Education,2004)、【切膚慾謀】(The Skin I Live In,2011)的服裝設計帕可德卡多(Paco Delgado)掌管的數千套衣服,在營造18世紀時代感以及下層階級衣著所需的舊(老)化工序,都有超越一般史詩電影的細膩。隨男主角尚萬強(休傑克曼Hugh Jackman飾)疊變的老妝所帶出的時光飛逝,也在髮妝的設計中看到視覺的提示(當然也多虧幾位演員以飢餓和減重換來的說服力)。

但電影結束時,我還是有種不如預期的感受。

追根究底,本片所標榜演員於拍攝現場演唱、收音的方式,有點弄巧成拙。大家都想當然爾地覺得這樣做,無論表情、動作,甚至歌聲中的感情,都會更真摯;卻忽略了電影不比舞台,演員的表演會因為導演的場面調度、因為攝影機運動,而有不同程度的扭曲或發酵,況且電影拍攝時也不能像舞台表演,在一個晚上、一次演出中,完整你的角色。那種在自己的表演之外,還要配合電影攝製的吃力,以及所有人幾乎在大部分曲目都情緒滿溢過唱功的結果,反而讓層次感降低。導演湯姆霍伯(Tom Hooper)的理論,僅有在安海瑟薇(Anne Hathaway)演唱「I Dreamed A Dream」的時候是完全有效的,那是因為這個角色、這個時刻,確實需要如此澎湃激昂的表現,再加上安小姐確實如泣如訴地演繹出豐富的情感轉折,而她也不需要複雜走位所致。此外大概就只有珊曼莎巴克(Samantha Barks)這位直接移植自舞台版的艾波寧,有種游刃有餘、而非臉紅脖子粗的中規中矩,以及明顯優於其他演員的演唱實力。

另外太遷就音樂劇結構,卻忽略了電影只靠一個剪接,並不能取代舞台上一次換景、換幕的間隔距離,也教本片的事件連結、甚至角色轉變,都缺乏舒緩延展的時間和空間,也讓整部電影的氣韻顯得不夠順。例如警官賈維(羅素克洛Russell Crowe飾)對自己信念從斬釘截鐵到動搖懷疑的轉變(當然羅素先生有點減分的演唱也要負點責任),以及馬里歐(艾迪瑞德曼Eddie Redmayne飾)如何從革命失敗的孤立脆弱到「迅速」從珂賽特(亞曼達塞佛瑞 Amanda Seyfried飾)的愛情滋潤中復原。急與斷,反而變成這部歌曲綿延不絕的電影給我的奇異印象。

所以我很難用瑕不掩瑜去形容它,也不覺得湯姆霍伯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的遺珠。電影發展了一百多年,「改編」一直是個大學問,因為不只是劇情而已(這點原著作者雨果已經做了偉大的指引);形式轉換的思考,早就是內容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也是困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