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當獵人成為獵物,才能真正體會受到冤屈的痛苦
無圖示
回應
1F
這一部丹麥電影在歐洲大受好評,男主角Mads Mikkelsen也因本片獲得坎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歐洲電影工業似乎總能產出這種充滿人道關懷的好影片。

故事以一個在幼稚園任教的男子盧卡斯為主角,他失婚、面臨與前妻爭取十來歲兒子共同居住權的困擾,孤單的日子並不順遂。但他為人和善,很受社區朋友及孩童們的歡迎,也吸引了一名女教師與之交往。就在生活的一切似乎逐漸開朗時,他卻偏偏遭到好友幼女的誣賴,小女孩聲稱盧卡斯對自己展露下體,引來軒然大波。從此盧卡斯的生活陷入一片冤屈與混亂,面臨被謊言烙印上的恥辱,在充滿敵意與暴力企圖的社區中苟活著,只有兒子與一位好友支持他。即使最後法律還他清白,眾人的敵意仍需要時間化解。

原片名是”狩獵”,因為盧卡斯與眾友人充滿男性氣息的北歐狩獵場景是影片重點之一,事發前盧卡斯獵鹿的片段與片尾時盧卡斯在樹林中險些被射殺的片段交相比對,更能呼應出片名的含義。當盧卡斯自己成為被狩獵的對象時,才能體會這種莫名其妙成為獵物的冤屈吧。

我想大部分的觀眾在觀賞這部影片時都會因為男主角的冤屈而覺得心情沈重,也會對這個過度保護相信兒童的社會制度感到無可奈何,更會對人與人關係中互信的脆弱感到悲傷。這部片的導演是Tomas Vinterberg,曾經與拉斯馮堤爾一起發起Dogma宣言,這次他的確成功塑造了一個冷冽的環境,講了一個深沉的故事。

這部片獲得極大的讚譽,不過我個人覺得很可惜的一點是影片後半段的劇情轉折稍微粗略了些,編導像是不忍心留給觀眾一個太過悲觀的情緒,卻又不放心留下太過樂觀的想法,所以影片在敘事的立場氣氛上不是非常連貫,主角的苦難被極度放大卻又草草結束。還好劇情在最後留下那隱晦的一聲槍響讓觀眾各自解讀,大大增加了影片的餘韻,但是仍然會讓人覺得略略有些遺憾。

有些影評認為這部片可以與麥可漢內克的Amour分庭抗禮,不過我還是覺得Amour是難以超越的。至於男主角的表現,雖然Mads Mikkelsen演技已經可謂出神入化(他在皇家風流史中的演出也極搶眼),我也還是覺得Amour中的老影帝Jean-Louis Trintigngnt畢竟略勝一籌。

話雖如此,這部片已經是一部非常值得觀賞的影片,可惜仍然只在臺北上映,其他地區的觀眾只好自力救濟觀賞了。其實最近有許多好片子都是這樣,不斷戳動台灣影迷們心中對影片放映城鄉差距的憾恨。

My Blog:泰瑞莎的文字寓
http://www.wretch.cc/blog/cfsjhs/28546342

此則回應
無圖示
回應
2F
可能愛慕這部片子在台文宣很大
看了之後的感受沒有謊烙印來的強烈

該部片子讓我在觀賞的過程中流了三次眼淚
第一次是片子一開始男主角獵殺了一隻野鹿(我心好痛)
第二次是男主角的兒子為了平凡父親冤屈被打(我心好碎)
第三次是男主角的狗因事件連帶被殺洩恨(我哭的好狂)

多年前台北某個補教業因為外師對女童的抱抱
引起家長的控訴,補習班為了怕事情擴大
解僱老師並賠償家長20萬
這個老師跟劇中的男主角一樣什麼也沒做
現在有些私校是不用男生當導師
也明文規定不可以單獨跟女同學留在教室(下課的時候)
這無形中已莫名其妙的剖奪男老師工作選擇的權利,而且擺明就是告訴你只要是男的都有可能會變態.
再加上(以下這一段文是引用馬來魔的影評)
網路上的人肉搜索、網路公審,
網友各個都是「正義魔人」,
加上媒體的「標題殺人」,
可以斷章取義的將人定罪,
不但是「全民狗仔」,而且
還是「全民法官」!
而面對這樣的社會霸凌現象,
每個人都可能會不小心成為受害者,
甚至在無意中成為加害者,
可是當你成為「受害者」的時候,
能跟本片男主角一樣選擇原諒嗎?
而當你成為「加害者」的時候,
又能不能像片中那些坐在教堂裡面的鎮民一樣,
知道有罪的其實是自己?
只是大人們一向都以為孩子不會說謊
即便發現事實,也必須把這個謊圓下去
避免自己小孩變成愛說謊的小屁孩
無圖示
回應
3F
看完這部片子 真的很有感受
這是在你我週遭 都可能會發生的事情
尤其是現在社會網路發達
但是很多人常常光靠片面的報導
就下了定論 自以為正義 實際上卻是殺人兇手
(共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