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聞文祥影評--愛上羅馬
無圖示
回應
1F
聞文祥影評--愛上羅馬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353&c=BA0001

【愛上羅馬】(To Rome with Love),片名已經很清楚告知伍迪艾倫(Woody Allen)這回進軍何處了!

話說本世紀之前,大概沒人相信伍迪艾倫可以走出美國,甚至紐約。以前有個笑話說如果在中央公園批評伍迪艾倫的電影,說不定坐在一旁長椅的老太太會冷不防拿出雨傘打你,就知道他有多「local」了。沒想到2005年不但出走到倫敦而且拍了令人完全笑不出來的【愛情決勝點】(Match Point),竟然令他有點停滯的電影事業又熱活了起來(最好的證據就是時隔八年又以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結果他乾脆在英國一連拍了三部片,其他兩部分別是2006年的【遇上塔羅牌情人】(Scoop)和2007年的【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接著轉往西班牙的【情遇巴塞隆納】(Vicky Cristina Barcelona,2008)幫潘妮洛普克魯茲(Penelope Cruz)奪下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反而回到老家的【紐約遇到愛】(Whatever Works,2009)、【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2010)反應較不靈光。而去年遠赴法國拍攝的【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2011)更是創造了評論、票房雙贏的局面,讓這位從不去領獎的怪咖拿下第四座奧斯卡(時隔二十五年)。說「歐洲」讓這位喜劇大師/影壇老將「回春」,好像並不為過。

其實,伍迪艾倫也不是第一次拍義大利了。早在【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1996)他就曾和茱莉亞羅勃茲(Julia Roberts)在水都威尼斯大玩愛情捉迷藏,不過後半部就溜去巴黎和歌蒂韓(Goldie Hawn)在塞納河畔共舞了。這回【愛上羅馬】可是貨真價實,在這座「到處都是故事」(本片頭尾,仿自費里尼電影的兩位敘事者都強調了這點)的城市裡,他安排了四段故事交錯呈現(而且有兩段完全以義語發音)。

伍迪艾倫親自演出其中一段,和五度合作的茱蒂戴維絲(Judy Davis)飾演一對到羅馬參加女兒婚禮的美國夫妻。這個跟未來女婿不太對盤的老先生,意外發現經營葬儀社的親家公天生有副好嗓子(此角由真正的歌劇男高音Fabio Armiliato扮演),讓渴望東山再起的他興起了經紀這個好聲音的念頭。偏偏身為「素人」的親家公只有在洗澡時才能無牽無掛飆出天籟美聲,一到正式試唱就凸槌,於是他想出了令人絕倒的對策。大導演粉墨登場,自然不乏最拿手的自嘲諷人,無論是左派、右派,自我、本我、還是超我,佛洛依德或心理醫生,都逃不過他的調侃。而他惡搞義大利歌劇的「創意」,不曉得會不會得罪了「嚴肅」的專家與信徒啊!

【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2010)的傑西艾森柏格(Jesse Eisenberg)則有點像年輕版的伍迪艾倫,在羅馬讀建築,與女友同居,卻無可救藥地迷戀上女友的姊妹淘,這個嚮往成功的第三者是個小演員,由【鴻孕當頭】(Juno,2007)的艾倫佩姬(Ellen Page)飾演,則令人想起幾年前常在伍迪艾倫電影擔綱的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雖然佩姬看起來沒有喬韓森火辣,卻更懂得利用她的清純與感性,教男人為她負心,卻也為了演藝前途立即甩掉對方。伍迪艾倫刻意安排了亞歷鮑德溫(Alec Baldwin)扮演一個顛倒虛實的角色,表面上是個重訪故居而迷路的知名建築師,遇到好心指路的傑西艾森柏格,之後卻像個「過來人」不斷預言男學生的心猿意馬以致於出軌,甚至直指美女根本是自命不凡、利用關鍵字強裝博學的偽知識份子。所以他也有點像伍迪艾倫延伸出去的意志,對男人的性衝動、女人的小心機,皆予以批判;而整段故事又可視為亞歷鮑德溫這個角色在羅馬觸景傷情、神遊太虛的年少回憶。

1999年以【美麗人生】(La vita e bella,1997)成為第一個以非英語角色躍上奧斯卡影帝寶座的羅貝多貝尼尼(Roberto Benigni)好久不見,他也是伍迪艾倫最佩服的義大利導演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最後一部電影【月亮的聲音】(La voce della luna)的男主角,這次為伍迪艾倫扮演一個莫名其妙成為媒體追逐焦點的上班族,從習慣穿哪種內褲到早餐吃烤土司配拿鐵,都成為可笑的報導題材。別忘了,「狗仔隊」(Paparazzo)這個名詞也是費里尼的經典名片【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1960)發明的。伍迪艾倫除了調侃媒體變本加厲的沒營養與一窩蜂外,也透過羅貝多貝尼尼的演出,詮釋一個被鎂光燈眩惑後而終於迷失的可憐靈魂。

不過我認為最「費里尼式」的,是講一對外地新婚夫妻來到羅馬這座大觀園的故事。離開旅館去做頭髮的妻子在星羅棋布的大街上迷了路,在房裡焦急等候的丈夫卻碰到搞錯對象而投懷送抱的妓女,結果勢利的親戚們到訪,為了面子他只好央求妓女假扮妻子,而妻子卻在街上巧遇心儀偶像,差點樂不思蜀忘了丈夫。這段都會奇遇,活脫是費里尼【白酋長】(Lo sceicco bianco,1952)的翻版。但時代不同,導演與觀點也有所差異。潘妮洛普克魯茲演的好心妓女,自然不可能像茱麗葉塔瑪西娜(Giulietta Masina)那樣天真,而更接近其他「大地之母」型的前輩女伶。此外,這對年輕夫妻對於「誘惑」的抉擇,也迥異於舊作。但不論如何,他們彼此的歷險,不僅意外增進了兩人關係,也對羅馬有了不同於預期的體認。

很明顯,伍迪艾倫這次並不想太優雅,反而「刺」得很,無論是對兩性、媒體、名流、藝術。或許這也是為什麼【愛上羅馬】原來想叫【咆勃十日談】(The Bop Decameron)這個很Jazz的片名,說明了它短捷、諷喻的特質。這也許注定了它很難像【午夜,巴黎】那樣廣受喜愛,卻依然是部擲地有聲的作品。你不僅看到伍迪艾倫把他的喜劇性格帶到了羅馬這個場景,還反芻了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到費里尼等義大利文學、電影對他的影響。其實正好半世紀前(1962),費里尼、狄西嘉(Vittorio De Sica)、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莫尼切利(Mario Monicelli)也詮釋過薄伽丘的「現代」可能性,拍了四段式影片【三豔嬉春】(Boccaccio'70,但國際版大都刪除莫尼切利那段,因此成了「三」豔而非「四」豔),【愛上羅馬】也像在和這部舊作對話兼致意。

對我而言,伍迪艾倫的電影就像每年都要見一次面的老友,流淌的對白與影像,都在坦承傾訴他的懦弱與睿智。我們讚嘆他咬文嚼字的精準犀利,佩服他旁徵博引的能耐,以及鞭辟入裡的觀察。想想一個已經76歲的老頭兒,到現在還能每年拍一部片,怎能不教人肅然起敬呢?

他在本片飾演的角色有段台詞,是老婆問他:「度假不錯吧?」

他回答:「才怪,我想念工作,不喜歡退休。」

又說:「我還沒達到理想目標。」

應該是伍迪艾倫的真實心聲吧!